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2篇

本文已影響 2.88W人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2篇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2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1

最近有幸讀了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以每日記載的隨筆方式向我們歷數了薛瑞萍老師在第三次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或滔滔不絕的長篇感悟,或隨心而發的三言兩語。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也是對我啓發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第二部分: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與家長的真情對話,都體現了一個教師應有的責任感和愛心。第三部分:平和也輻射。收錄了她的帖子帶給周圍人的影響的見證及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借鑑意義。第四部分: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如果只看這書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想很多人都會以爲這位薛老師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教一年級,能做到心平氣和?可當你真的走進書中,你會被那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傾訴着一位普通教師的悲喜和憤怒,讓你在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這些看似隨性的瑣碎記錄,沒有掩飾什麼,沒有矯揉造作,卻折射出薛老師執着而獨到的'教學思想。在薛老師的眼裏,教育不再只是瑣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

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2

這幾天再次重看薛瑞萍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頗多感觸。有些想法,在腦子一閃而過,再回憶時,卻有些飄忽。所以覺得應該寫下來,一則加深印象,二則結合自己的教學,提供借鑑,提升水平。其實,看任何書都應該如此。

最初,是書名吸引了我。《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多好,多難!我當前正又教第二輪的一年級了,無法和心平氣和聯繫在一起;我周圍的同事帶一年級,無法和心平氣和聯繫在一起;同事的女兒上一年級,作爲一名母親的她無法和心平氣和聯繫在一起。正因爲親自參與過,正因爲深切的知道其中的艱辛,我才被“心平氣和”深深吸引。

寫在前面的話吸引了我。“很多時候,工作不僅是艱辛的,也是孤獨的。”艱辛來自於體力,孤獨來自於心靈。只有你明白自己這樣做的原因,他人無法認同。尤其是處身教育教學,常常會發現,你所從事的,有時候不僅是改變一個人,而是改變一個家庭,一種習慣,一種風氣,甚至一種社會現象。你也會發現,教學如同戰爭,沒有硝煙,卻常有傷亡,你的理念不一定會引起家長共鳴,也不一定得到同事的肯定。必須承認這種孤獨,然後堅持。

家庭教育一團糟的教師,不大可能取得事業的的成功。”原本就是如此,自己的孩子就是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最好證明。不必找什麼藉口,也不必尋找理由開脫,我們今天心平氣和的學習,不是爲了批判,而是爲了更好的前進。

如同爲此書寫序的張翼健老師所言,看多了所謂教育專家的空洞理論、晦澀概念、時髦語言,越發覺得此書的難能可貴。教育本就是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數一生如一日,方可結出碩果,又和那些漂亮語言有什麼關係?薛瑞萍老師的不間斷讀書,不間斷反省和思考,不間斷和學生、同事、家長溝通,是足以讓我們身處一線的教師心靈豁然開朗,如逢甘霖的。我願照着她做的去做。

“最後以她的關於語文教學的一句話結尾:“我想語文和數學的不同,在於語文是可以混着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是啊,想自己當年甚至現在,看很多書不都是一知半解麼?就這樣看,也沒有在中途查字典,請教別人,語文水平不是高出別人很多麼?這其中,課外閱讀是最有效的途徑。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在面對孩子們的時候,我卻是急功近利,總想着抓緊時間,反覆掌握語文書中的知識,卻沒有爲孩子提供足夠的課外閱讀。於是,語文如同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儘管學生花費精力、時間,效果總不盡人意。課外閱讀,我們真的認識到了它的好處嗎?我們除了對學生提出課外閱讀的要求外,爲他們提供方法和素材了嗎?我們面對語文時,真的將重點放在了課外閱讀嗎?我們真的明白語文作爲工具存在的意義嗎?

讀書,不僅是所有功課的根壤,也是認識世界的基礎。學習成績如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熱愛閱讀,我們掌握了這項技能,我們能憑藉這個周遊世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