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錦集八篇

本文已影響 3.21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錦集八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熟悉歌曲旋律,能邊唱邊合拍做“小手爬”的動作,初步表現歌曲旋律的上行與下行。

2.樂意創編身體不同部位的歌詞,體驗創造、表演活動的快樂。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音樂《小手爬》,圖譜。

活動過程:

一、 隨音樂點頭,拍手,感受歌曲旋律。

“今天,老師帶了一首好聽的歌曲,我們一起來欣賞,然後用點頭來打節奏嗎”“加上小手來拍一拍節奏”集體練習,教師與幼兒隨着音樂做動作。

二、學習律動,學唱歌曲

1.出示圖譜,集體學唱歌曲。“剛剛,歌曲說了一件什麼事情,你看到圖譜上有什麼,你能說一說嗎?”

2.教師根據圖譜示範雙手上行、下爬的遊戲,幼兒仔細觀察老師爬的動作,部位。

3.集體看圖譜練習小手爬。

4.幼兒練習根據歌曲的節拍,顯示雙手從腳背開始,一拍一拍輪流緊貼退、身體、臉部往上“爬”,前半段拍到頭頂,後半段雙手從頭頂開始,一拍一拍往下爬,

一直爬到小腳腳背上。

5.幼兒分組遊戲。

三、仿編律動,體驗遊戲的樂趣。

1.學習創編其他身體部位的上行,下行動作。

“小手向上爬,還能爬到什麼地方?小手向下爬,又爬到了什麼地方?”(爬到眼睛,鼻子,大腿)

2.創編出小手爬的不同動作,邊唱便按合拍用新創編的動作貼着身體上行、下行。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以音樂遊戲貫穿始終,各環節銜接自然。而且由於採取邊唱邊和幼兒一起玩的形式,因此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歌曲和動作。通過與老師和同伴的玩耍與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讓孩子在反覆感受中,輕鬆而興趣地進行遊戲。使孩子體會到了音樂的節奏和舞蹈的動作,從而完成了音樂教學的目的。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玩耍”的熱情。在活動中,孩子們都特別希望老師用手去他們身上爬一爬,所以當我提示孩子們找一個朋友爬一爬時,很多的孩子都圍到我身邊,顯得很興奮。所以活動過程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參加者,能夠真正做到師幼的有效互動。活動在**中結束,孩子們仍然沉浸在遊戲的歡樂中。最重要的是,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自始至終都十分投入,特別快樂。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目標:

1.知道水果有多種吃法,嘗試用水果做沙拉。

2.體驗用多種水果組合在一起產生的美。

 準備:

1.幼兒有在家做過沙拉的經驗。

2.教師先切好一些水果丁,並備有洗淨的香蕉、蘋果、橘子等。

3.沙拉醬若干,裝在碗中,放上勺子。

4.幼兒每人一套餐具(碗、勺子)。

過程:

1.討論如何製作水果沙拉。

提問:你吃過的水果沙拉里有什麼水果?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味道?

瞭解做沙拉的一些準備工作,教師逐一出示所用材料和工具,說明注意事項。

 2.製作水果沙拉。

選擇自己所需的水果,能說一說自己都用了哪些水果。自己嘗試拌上沙拉醬。

完成後請同伴互相觀賞、品嚐。

建議:

1.教育幼兒注意安全,既不把刀對着別人,也不弄傷自己。

2.幼兒可以回家親自動手做,請家人品嚐。

評價:

1.親自動手試一試,積極性很高。

2.願意將自己製作的沙拉請同伴品嚐。

幼兒園小班主題活動--水果串

 設計意圖:

小朋友愛吃水果,但吃水果也挑食,有的愛吃甜的,有的愛吃略帶酸味的,有的愛吃脆的,有的愛吃軟的……真是衆口難調。可是如果改變一下水果的吃法,讓幼兒親自制作一盤水果串,那情形就大不一樣了。通過《水果串》這一活動,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感受水果的不同特性,知道水果有多種吃法,不挑食,願意參與勞動。

 活動目標

1.嘗試與同伴共做水果串。

2.知道水果有多種吃法。

3.樂意與人分享食物。

 活動準備

蘋果、香蕉、橘子、梨、香腸、竹籤、菜板、塑料小刀、小抹布,串好的蘋果串,籃子。

 過程建議

1.找一找――活動室裏藏有許多好吃的水果,請小朋友找出來。

2.說一說――你們找到的是什麼水果?都是什麼顏色的?摸一摸、壓一壓有什麼感覺?聞一聞有什麼味道?

3.討論水果的吃法。小朋友找到的這些好看又好吃的水果,都能怎樣吃呢?(榨果汁、煮水、做罐頭、做水果沙拉)。

4.你們猜猜這串菠蘿香腸是怎麼做的?(啓發幼兒討論做法,把菠蘿切成小塊中間加上香腸串起來),如果想一下子嚐到不同種類水果的味道,這樣的果串怎麼做呀?(把多種水果切成小塊串在一起,還可以在中間加上香腸)。你喜歡做什麼樣的果串呢?

5.幼兒洗手,自己做果串。教師提醒幼兒注意安全。竹籤很尖,串果串時怎樣才能不扎到手?

6.品嚐自己做的果串,說一說是什麼味道。

 延伸提示

建議幼兒回家把做果串的本領展示給爸爸媽媽看。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多種方式(自主表達、散文欣賞、快樂遊戲),嘗試讓幼兒表達“樹真好……”。

2、培養幼兒萌發“親近樹木、保護樹木,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關於詩歌的圖片、角色

活動過程

一、自主表達。

你們瞧,這兒樹真多,你們喜歡樹嗎?爲什麼喜歡它呢?(樹真好……)

二、看圖講述。

1、看圖片。

我們來看一看,誰也在說樹真好。

⑴誰喜歡樹?爲什麼喜歡樹?(它可以在樹上(下)幹什麼)、

2、說一說

⑴“小鳥在做什麼?它覺得樹哪裏好?”

引導幼兒用完整的一句話來表達。

(樹真好,小鳥在樹上做窩,每天天一亮,小鳥就會唧唧喳喳的叫。)

⑵“人們在做什麼?大家吃得怎麼樣的?它覺得樹哪裏好?”

(樹真好,我們全家在樹蔭,大家吃得很香,說說笑笑,熱熱鬧鬧。)

⑶大狗在幹什麼?小貓怎麼辦?小貓覺得樹哪裏好?

(樹真好,如果有一隻大狗來追我的小貓,小貓就爬到樹上躲起來,氣得大狗。)

⑷樹上有什麼?誰坐在上面?

(樹真好,我做個鞦韆掛在樹上,讓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搖呀搖,搖呀搖。)

3、完整表達,把散文詩連起來。

三、快樂遊戲。

1、樹真好,想不想到樹林裏玩捉迷藏的遊戲。我來扮演尋找人,請你們扮演躲藏人,我把眼睛閉上,請你們輕輕地躲到樹林裏。(師幼遊戲)

2、在樹林裏捉迷藏,感覺怎麼樣?那我們,好好誇誇大樹的好吧。“樹真好,我們在樹下捉迷藏,大家玩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3、樹真好,我們該爲樹做點什麼呢?

四、走進自然

樹真好,讓我們到外面誇誇我們的樹朋友吧!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走、跨、跳的方式遊戲來感受秋遊路上的樂趣。

2、幫助幼兒養成一定的規則性遊戲:一個一個接着玩。

活動重點:

通過走、跨、跳的方式遊戲。

活動難點:

鼓勵幼兒正確的跨和跳。

活動準備:

1、布繩、紙板、自制的器械操器材,設計成場景爲彎曲小路(用布繩擺成小路走)、過小溪(紙板當小石頭跨)、過小溝(用布繩擺成平行線跳)、採野花(自制的器械操器材當野花)

2、背景音樂《一起去郊遊》

活動過程:

一、情景熱身:

1、小朋友你們去過秋遊嗎?秋遊我們要準備什麼呢?(引出穿合適的衣服和鞋子)

2、熱身操穿衣服,穿上衣(抖一抖,看一看,先進一個手,再進一個手,鑽出腦袋扭一扭,衣服穿好啦。)穿褲子(抖一抖,看一看,左腳進,右腳進。拉一拉來扭一扭,褲子穿好啦。)穿鞋子(兩隻鞋子擺擺好,伸進去扭一扭,伸進去扭一扭,跳一跳,跳一跳,鞋子穿的真舒服。)

3、小朋友們我們穿好衣服了,來背上包包準備出發了。

二、秋遊去

1、教師簡單介紹秋遊路線:走過彎曲小路,跨着石頭過小溪,跳過小溝。

(1)走小路。

小路很彎曲,我們一個一個跟着走小心別掉到農民伯伯種的莊稼地裏,踩壞了莊稼奧。

(2)過小溪。

呀!前面有一條小溪這麼過呀?老師先來試一試,引導幼兒踩着小石頭(紙板)跨過去。幼兒一個一個小心過,別掉下水。

(3)過小溪。

前面的小溝擋了我們的路,誰來試試跳過去,引導幼兒正確的雙腳跳躍。不推不急一個個的跳,不掉下溝成小泥人了。

2、採野花去。

有一片草上有很多的野花可漂亮了,我們去才野花好嗎?不過路比較的遠你們要一個一個的跟好,別迷路了。幼兒再次走小路、過小溪、過小溪到草地採野花(器械操器材)。

三、放鬆運動。

1、採到那麼多的野花,好開心啊!我們一起來慶祝一下吧!(做放鬆運動)

2、我們一起把漂亮的野花帶回幼兒園插起來吧!(活動結束)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傾聽理解故事,學習象聲詞:嘀哩、汪汪、啪嗒、咚咚。

2、能說出故事的主要對話“小熊醒來吧”和“我睡得真香啊”,用不同聲音、動作表現故事內容。

3、感受小熊和媽媽之間的感情,體會母子間的愛和默契。

4、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嘗試續編故事。

5、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PPT課件;頭飾;各種小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創設小熊睡覺情境,引起幼兒興趣。

1、今天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到森林裏找小熊玩。

2、(播放呼嚕聲)這是什麼聲音?

3、原來小熊還在睡覺,我們來叫醒它吧!(小朋友一起叫“小熊醒來吧!”)它沒有醒。究竟誰能把它叫醒呢?我請來幾個幫手和我們一起叫醒小熊,你們覺得誰能把小熊叫醒?爲什麼?(出示小鳥、老鼠、小狗、小鹿、大象)究竟誰能把小熊叫醒呢?讓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小熊醒來吧》!

二、分段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

1、講述故事第一段

熊媽媽很早就起來幹活了。小熊還在睡覺。

鳥兒唱:“嘀哩哩!嘀哩哩!”

老鼠叫:“吱吱吱,吱吱吱!”

小狗喊:“汪汪汪,汪汪汪!”

小熊睡得很香,什麼也聽不見。

“啪嗒!啪嗒!”是小鹿來了,小熊還在睡覺。

“咚咚!咚咚!”是大象來了,地都震動了,小熊還在睡覺。

(1)都有誰想把小熊叫醒?他們是怎麼叫的?(幼兒學習象聲詞:嘀哩、汪汪、咚咚,並鼓勵幼兒用動作大膽表現)

(2)這麼多小動物都想把小熊叫醒?小熊醒了嗎?

2、到底是誰把小熊叫醒的呢?我們接着往下聽。

熊媽媽回來了,輕輕地對他說:“小熊醒來吧!”小熊聽得很清楚,回答說:“噢,媽媽!我睡得多香呀!”小熊醒來啦!

(1)發生了什麼事情?(熊媽媽把小熊叫醒了)

(2)熊媽媽是怎樣叫醒小熊的?她對小熊說了什麼?小熊又對媽媽說了什麼?

(3)角色扮演,鞏固熊媽媽和小熊的對話。

三、完整講述故事,感受媽媽對自己孩子的愛

1、小朋友,我們再來聽一聽這個故事吧,一邊聽一邊想一想,爲什麼小熊的朋友都沒叫醒小熊,熊媽媽輕輕叫一聲,小熊就會醒呢?完整講述故事。

2、小朋友,故事的名字是什麼?

3、爲什麼小熊的朋友都沒叫醒小熊,熊媽媽輕輕叫一聲,小熊就會醒呢?

4、你的媽媽早上是怎樣叫你起牀的?媽媽叫你起牀的時候你感覺怎麼樣?

5、你想怎樣表達對媽媽的愛?

四、和幼兒一起表演故事,

結束活動請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戴上頭飾,我們一起來講故事吧。(鼓勵幼兒大膽表現)

五、養成教育。

小朋友愛媽媽嗎?那我們就要做個愛勞動的好孩子,回到家幫媽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動反思:

活動內容淺顯易懂,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生動形象的活動教具以及動畫課件很好地吸引了每個幼兒,讓他們始終保持聆聽、觀看和積極參與的熱情。在活動過程中,將故事分爲兩部分出現,一方面設置了懸念,增強了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避免了因提問、思考集中出現而導致幼兒出現視覺和精神疲勞。在遊戲表演時,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分角色表演,而是以集體表演的形式出現,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充分體現出以“幼兒爲活動主體”這一教學理念。

遊戲活動時,幼兒的表現不夠大膽。主要原因是幼兒年齡小、入園時間短、對於這部分的生活經驗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有的甚至連老鼠的叫聲都不知道。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傾聽故事,喜歡聽故事,理解故事的內容。

2、學習故事中的語言:變變變,大大大;變變變,小小小。

3、在仔細觀察圖片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講出故事的大概情節。

4、能簡單複述故事內容,並進行角色表演。

活動準備:

動畫課件,米老鼠卡通娃娃,圖片,魔術棒。

活動過程:

一、引發興趣,集中注意力。

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來一位客人想認識他嗎?老師從身後拿出米老鼠卡通娃娃來,引導孩子問:你好米老鼠!米老鼠也和小朋友問好!老師模仿它的聲音介紹自己的名字叫——————米奇。大家再問米奇你好!

二、展示故事內容,孩子傾聽理解故事內容。

今天米奇要講一個關於它的一個神奇寶物的故事,請大家??一定要坐好仔細聽故事。播放課件。老師,請大家來看。邊看邊提問:

1,米奇來到草地上看到了誰?他們找到了什麼好吃的?

2,他們嫌蘋果太小不夠分,想要大的這時誰幫他們?

3,他會怎麼幫助小雞和花貓的?老師重點把米奇的活動誇張有趣的表演————從身後拿出魔術棒指着小蘋果器宇軒昂的說:變變變,大大大。讓孩子充分感受米奇的"壯舉"以及神奇的情節變化。老師用動聽幽默的語氣講述米奇遇到大灰狼欺負小兔的情節,着重把魔術棒將灰狼變小的內容形象展示給孩子,特別神祕的語句要很幽默的表現出來:變變變,小小小。最後,讓孩子們參與學米奇,幫忙把兔媽媽拔的小蘿蔔變成大蘿蔔;想辦法把擋路的大石頭變爲小石頭。

講完故事後,結束課件展示。回憶性提問:米奇有一個什麼東西是神奇的?米奇用它能做什麼?誰想用它來幫助小雞小貓變蘋果?據孩子表現和積極性請他們使用"老師製作的魔術棒”重複經典句子:變變變,大大大;變變變,小小小。從而理解分辨清楚什麼時候要把東西變大,什麼時候把東西變小。

出示圖片,小一班小朋友今天遇到了一些困難,咱們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了。第一幅圖小姑娘想搬椅子坐,她能搬動嗎?請小朋友用米奇的魔術棒來幫她。鞏固句子:變變變,小小小。請孩子表演,並給予熱情的鼓勵。第二幅圖小滑梯在院子裏,引導觀察,與圖中娃娃比較大小,發現滑梯太小沒法玩怎麼辦?請大家想辦法,孩子用魔術棒幫忙解決困難。再次鞏固句子,變變變,大大大。

三、教師小結,孩子們你們真棒!學會用米奇的魔術棒幫助小一班的孩子了,聽聽米奇會對你們說什麼。老師出示米奇娃娃風趣的說:"小朋友你們真棒!你們是會幫助別人的好寶寶。我真喜歡你們啊!時間不早了我要回家了,小朋友們再見!”老師引導孩子和米奇再見

反思:

小班孩子思維直接形象,語言表達簡練簡單,有一定的想象力,對於直觀生動的物象十分感興趣並且願意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既能滿足孩子傾聽故事的慾望,又能促進孩子對關心幫助小夥伴的行爲的認識,符合孩子關愛同情幫助他人的'心理。既能讓幼兒學到一些簡單的詞語,理解故事內容又能增進孩子社會性情感的培養。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認識面部器官,能準確指出五官的位置。

2、喜歡唱問答歌,能隨歌曲內容做相應動作。

【活動準備】

五官圖片、小鏡子若干、《好寶寶》音樂

【活動流程】

(一)出示圖片,認識五官。

1、師: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來看看她長得什麼樣子?

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五官的數量、位置:兩隻眼睛、一個鼻子、兩隻耳朵、一張嘴巴(滲透量詞的認知);鼻子在臉的中間、嘴巴在臉的下面、耳朵在臉的兩邊等。

2、小女孩有位好朋友,他長得什麼樣子呢?

(出示缺少五官的圖片,請幼兒找出並操作)

他的臉上少了什麼?誰來幫他找一找?

(二)、請幼兒照鏡子,指出自己的五官。

師:你的臉上有什麼?在什麼位置?找一找。

(三)、學唱問答歌,並隨歌詞做出相應的動作。

1、問一問,答一答

師:好寶寶,我問你,你的鼻子在哪裏?——引導幼兒回答並指出相應位置,學說“牟老師,告訴你,我的鼻子在這裏”;不斷替換內容進行問答。

2、教師加入旋律提問,學唱問答歌。

3、熟悉歌曲後,教師將“好寶寶”替換成小朋友的名字來演唱。

(四)、互動遊戲:指五官

1、幼兒聽教師口令,正確地指出五官;

2、幼兒兩人一組在老師的口令下正確迅速的指出好朋友的五官。

【活動延伸】

擺五官:卡紙剪成的五官模具、臉型,請幼兒擺一擺;幼兒熟練拼擺後,在提供帽子、身體、四肢、服裝等材料,豐富遊戲內容。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8

一、活動的前期思考

1、活動來源

雞是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毛茸茸的小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也適合小班年齡段孩子們觀察、飼養和照料。

2、活動價值分析

幼兒面臨的挑戰:首先是飼養小雞,孩子們通過與小雞的實際接觸,獲得許多有趣的發現和相關的信息,更真切地去親近自然、親近生活;其次是孩子們在照料小雞的過程中對小雞表達一種關愛,從關注自我到關注小動物,實現了情感的遷移。

教師面臨的挑戰:如何利用周邊環境和材料幫助孩子們飼養和照料小雞;通過多種活動引發孩子們對小雞的發現、瞭解,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小雞,讓孩子對小雞的關愛之情和研究熱情不斷增長。

3、活動資源分析

物質資源:一是小雞,活潑可愛的小雞不僅能讓孩子直接觀察到它的外形和特徵,還會讓孩子在飼養的過程中有許多驚喜的發現。二是養雞場,養雞場是孩子們平時極少能看到的場景,它能引發孩子們一連串的問題和思考,併爲主題活動的開展提供線索和依據。

信息資源:教師(家長和孩子)在主題實施前和過程中,不斷地收集、尋找關於雞的相關書籍、音像、圖片等資料,並根據主題的實施需要設置相關的資料區域和主題牆,爲孩子們的活動提供線索、答案和經驗的基礎。

二、主題中可開展的活動

參觀養雞場、小雞出殼、小雞吃什麼?可愛的小雞、印腳印、“我喜歡小雞”展示會。

三、活動方案及田野教學分析

(一)活動目標:初步瞭解小雞出殼的基本過程。

(二)活動資源

1、小雞出殼VCD,背景音樂,電視機,VCD機。

2、紙箱、布袋等,小雞出殼過程圖。

3、飼養過小雞。

(三)活動過程

1、對小雞出殼已有經驗的交流。

師:“雞寶寶一開始躲在哪裏?”

幼:“蛋殼裏。”

師:“雞寶寶是怎樣躲在蛋殼裏的呢?你用動作來試試看。”

幼兒隨着教師的引導語表達自己的認識:有的幼兒縮起頭,有的抱起腿,有的將身體抱成一團。

分析:幼兒有過實地參訪的經驗,但未能直接看到小雞出殼的過程,這裏的表達是幼兒的猜測和原有的經驗。

2、觀看VCD,瞭解小雞出殼的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觀看VCD。

(2)師生交流小雞出殼過程。

師:“小雞是怎麼從蛋殼裏出來的?”

幼:“用嘴啄。”

師:“你來試着做做看。”

幼:“小雞是這樣出來的(用動作表示)。”

分析:生動的錄像幫助孩子完整的建立小雞出殼的新經驗。

(3)教師再此引導幼兒觀看VCD,在觀看過程中讓幼兒隨音樂做動作並適時引導。

師:“小雞的翅膀在幹什麼?”

幼:“用力氣,想出來。”

師:“小雞兩條腿撐呀撐,想幹什麼?”

幼:“站起來。”

分析:教師在第二次觀看錄像時細緻地引導孩子觀察,通過嘴啄、腳踢等引導幼兒感受小雞出殼的過程。同時給予孩子必要的暗示和引導,讓孩子運用肢體語言,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來理解掌握。

(4)出示圖片。

師:“這些圖上畫了什麼?”

幼:“小雞出來了。”“一個蛋。”“裂開來了。”

教師請幼兒按順序擺放圖片。

分析:錄像已給幼兒清晰的印象,因此幼兒對圖示的擺放顯得很輕鬆。

3、幼兒模擬小雞出殼過程。

師:“你想做一隻小雞,從蛋殼裏鑽出來嗎?”(讓幼兒選擇喜歡的材料如紙箱、布袋當蛋殼,往裏鑽,儘量將自己縮起來,並放背景音樂。)

師:“我好像聽到有小雞在啄蛋殼了。”(有幼兒用手敲紙箱。)

師:“哎呀,有小雞從蛋殼裏伸出頭來了。”(幼兒紛紛探出腦袋。)

師:“啊,小雞都出殼了。”(幼兒跳出紙箱拍手笑起來。)

分析:讓孩子們鑽進紙箱和布袋中模擬小雞出殼的情景,再次用動作來反映他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教師的語言提示暗示了小雞出殼的過程。對小班幼兒而言,動作表達更容易。

四、活動反思

1、親近自然的活動,讓活動本身具有了生命力。

選擇“我喜歡小雞”作爲主題活動,是想讓幼兒更加地親近自然。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儘量將活動設計得更爲接近生態環境,這其中包括活動時的場地環境、材料環境、教師的語言環境等。

2、讓孩子在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在主題活動過程中,教師創造了一系列的條件讓孩子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歷史了撫養小雞的真實過程。教師以“小雞是從哪兒來的?”問題引出孩子們更多的問題:“小雞吃什麼呢?雞媽媽怎麼孵小雞?”……從而引領幼兒發現更多的未知奧祕。孩子們由喜愛到深入、持久的關注與探究源於幼兒的興趣,以及幼兒已有的經驗。這種建立在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又幼兒直接參與其中的活動,能夠讓幼兒形成一種對事物深入、持久的關注與探究的學習習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