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本文已影響 2.33W人 

哈爾威船長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教材簡析

《哈爾威船長》的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諾曼底”號輪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驚恐混亂中,船長哈爾威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地指揮船員營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獲救了,而他自己卻忠於職守,隨着沉船被海水吞沒。哈爾威船長危難時刻從容鎮定、指揮有方、捨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遠留在人們的心裏。哈爾威船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課文中蘊涵着的“捨己爲人”的思想內涵就是本單元的主題。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豐富的人文內涵的薰陶感染,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等描寫,體會哈爾威船長捨己爲人,忠於職守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3個自然段。

3.認識9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13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教學重、難點

1.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等描寫,體會哈爾威船長的優秀品質。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情感產生共鳴並得到昇華。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故事導入,鋪墊情感(有條件的配上圖片和音樂)。

師講述:在157年前的一個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濃,薄霧迷漫。一艘在當時看來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諾曼底”號在海上緩緩行駛着。大約凌晨4點鐘,突然,沉沉夜霧中出現一個小黑點,它似一個幽靈,又彷彿一座山峯。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諾曼底”號飛駛而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我們到課文中去看一看。

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3.小組內讀書並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現了哈爾威船長捨己爲人、忠於職守的優秀品質。

三、細讀理解,激發情感

(一)自由讀課文前6個自然段。

1?邊讀邊想:發生撞船事件的原因,爲何後果如此嚴重。

2.彙報交流,師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霧愈來愈濃,……船桅的梢尖勉強可辨。”

因爲當時霧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時候,周圍一片漆黑。在這樣的天氣裏,在這個時間段,最容易發生撞船;凌晨又是人們睡得最熟的時候,意外發生,沒有任何準備,所以是驚恐萬分,一片混亂。

(2)第5自然段:“只見一個陰森森的往前翹起的船頭……它筆直地朝着‘諾曼底’號逼了過來。”

“瑪麗”號是裝有螺旋推進器的大輪船,它速度快,負載又特別大,所以撞上“諾曼底”號,發生了嚴重後果。

(二)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表現哈爾威船長優秀品質的相關語句。

1.抓住描寫人物語言的重點語句(投影出示),體會當時的情景和人物的內心世界。

(1)“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台上,大聲吼道:‘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最後,必須把60個人都救出去。’”

①明確這是人物的語言描寫,引導學生讀一讀。

②啓發學生理解“吼道”一詞。

(預設:聯繫前文兩船相撞以後極其混亂的情景,只有用船長的威嚴才能讓大家不再混亂,從而聽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後感情朗讀,讀出“吼道”的味道。

(2)“哪個男人膽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①又一處語言描寫,先引導學生聯繫前文一系列對話,讀一讀,說說哈爾威船長爲什麼要了解這樣情況?

②再讀出示的句子,啓發學生思考哈爾威船長爲什麼這樣說?

感受當時環境的混亂與危急,體會人物的果斷與堅決,從中也能看出哈爾威船長關心弱小。

③引讀:“正因爲哈爾威船長的果斷與威嚴,所以……”學生接讀(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聲了。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意志,人們感到有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上空。”

(3)“把克萊芒救出去!”

人物語言,表現他關心弱小。(“克萊芒是見習水手,還不過是個孩子”)

2.抓住描寫人物神態的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情感與品質。

(1)齊讀“20分鐘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沒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爾威船長怎樣了?

(2)(投影出示)“哈爾威船長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隨着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

人物的神態描寫,讀好這句,讀出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3)讀句子,說一說自己對語句中重點詞語的理解,如:“屹立、猶如鐵鑄、紋絲不動”。(鼓勵學生結合詞語含義進行個性朗讀,從中深入體會人物品質,使師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四、感情朗讀,昇華情感

學生再有感情朗讀全文,進一步感受哈爾威船長的崇高品質。

第2課時

一、朗讀課文,回顧內容

指名朗讀課文,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感悟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的崇高精神和捨己爲人的優秀品質。

二、默讀課文,展開想象

默讀課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爾威船長,此時正在隨着輪船下沉的你,心裏會想些什麼?(引導學生感受哈爾威船長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當中的一員,你想對哈爾威船長說些什麼?

投影出示最後一個自然段,學生齊讀。

三、感情朗讀,昇華情感

1.自由朗讀。

2.指名朗讀。

3.指名朗讀重點段落

四、識字、寫字

1.檢查字詞讀音情況,注意“彌(mí)、嗆(qiàng)”的讀音。

2.指導寫字。

“彌”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嗆”的右半部不要與“論”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寬,左側是雙立人旁,右半部要寫得緊湊,強調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橫。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橫長下橫短,不要寫成“土”。

五、積累內化

1.分類摘抄文中的好詞好句。

描寫人物動作神態的:鎮定自若……屹立在艦橋上……

描寫景物的:薄霧瀰漫……霧愈來愈濃了……

運用修辭方法的:它好似一個幽靈,又彷彿一座山峯……

2.背誦課文最後3個自然段。

六、擴展練習(靈活安排)

仿照課文的寫人方法,寫一寫身邊的同學,表現同學的優秀品質。

教學反思:

快樂讀書屋七

斷尺

教材簡析

《斷尺》是由一名學生的習作改寫的。作者回憶了一把斷尺的來歷,以及由這把斷尺引出的故事,表達了少年兒童之間純真的友誼和作者對這種友誼的珍惜。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體會同學之間的純真友誼。

3.瞭解並學習倒敘的寫作方法。

4.認識6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1.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同學之間的純真友誼。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自主質疑

師出示一把斷尺,引出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圍繞這把斷尺,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要認識的字。

2.再讀課文,初步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主要圍繞以下3點引導學生讀書。

1.斷尺的來歷。

(1)從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斷尺對“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裏急得發慌,“沒帶尺子怎麼做題呀!”我緊張地望了望周圍的同學……我簡直急得不知所措,頭上滲出了汗珠,嘴裏不住地念叨……)

(2)這時的“我”還像剛開始答卷時那麼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嗎?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我”的心情?

(緊張、慌亂、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麼意思?

(4)你能體會“我”的緊張、慌亂、不知所措的心理嗎?讀一讀這幾句話。

2.王瑤有哪些優秀品質?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幾句對話描寫,讀一讀,你認爲王瑤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大方、助人爲樂、樂於助人、會關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讀對話。

3.“我”對這段友誼是如何珍惜的?

(1)從“我”的哪些動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別珍惜這把斷尺?動筆畫一畫。

(“不!媽媽!”我衝媽媽大聲說完,馬上跑到廚房,從簸箕中的垃圾裏翻出那把斷尺,像寶貝似的捧着、看着。)

(2)爲什麼非要把斷尺撿回來呢?

(斷尺象徵着友誼,“我”特別珍惜這段友誼。)

4.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受?

四、瞭解倒敘的寫法

1.交代倒敘的寫作方法。

這篇文章先寫了事情的結果———鉛筆盒裏的一把斷尺,再寫事情的起因、經過———斷尺的來歷。這種寫法就是倒敘的寫作方法。

2.齊讀第1段。讀了這個開頭你最想知道什麼?

(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

倒敘的寫法能引起讀者的注意,激發閱讀的興趣,是一種常用的寫作方法。

3.你還讀過這樣的文章嗎?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倒敘的寫法。

五、鞏固識字

1.出示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

2.提示學生“簸箕”的“箕”在這個詞中讀輕聲,它的本音是第2聲。

六、擴展閱讀

學生讀《小學語文閱讀資源》中的第35課《梨花老師》,並回答課後問題。

七、拓展練筆

你們知道嗎,《斷尺》這篇課文是一位學生的作文。那麼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紀念的事情嗎?請你學習本文倒敘的方法,寫一寫。

給予的故事

一壺水

“給”永遠比“拿”愉快

教材簡析

《給予的故事》包括《一壺水》和《“給”永遠比“拿”愉快》兩篇文章。《一壺水》講述了一個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飢渴至極、幾近死亡的時候,面對一壺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選擇:照紙條上說的去做,將水倒進吸水器裏,結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還給別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課文《一壺水》說明了一個道理———真誠地相信別人,接受別人幫助的同時也考慮怎樣幫助別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樂。故事讚美了高尚無私、真誠奉獻的品質。

《“給”永遠比“拿”愉快》一文記敘了發生在高爾基與其兒子之間的小故事。高爾基在一座小島上休養,看到他10歲的兒子在院子裏栽種的花開放了,感到無比喜悅,就給兒子寫信,鼓勵他不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要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東西”。課文表現了父子間美好的親情和高爾基時時注意對兒子進行人格培養的拳拳愛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感悟真誠是人的美德,接受別人幫助的同時也考慮怎樣幫助別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樂。

3.懂得“給”永遠比“拿”愉快的道理,培養學生高尚無私、勇於奉獻的品格。

4.認識4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理解“瀕臨、抉擇”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1.感悟文章中講述的道理,學習無私奉獻的好品質。

2.理解“瀕臨、抉擇”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準備

高爾基畫像。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自主質疑

1?揭示課題,指導讀準字音:給jǐ予

2?看到課題,你有什麼問題?

預設:

(1)這壺水是從哪裏來的?這壺水與家裏的水有什麼不同嗎?

(2)爲什麼要以“一壺水”爲題目呢?

(3)“給”和“拿”爲什麼加引號?

(4)“給”是什麼意思?“拿”是什麼意思?

(5)爲什麼說“給”永遠比“拿”愉快呢?

二、先學習《一壺水》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要認識的字。

2.再讀課文,圍繞課題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抓住主線,交流感悟

課文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板書:道理)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找一找文章是圍繞着什麼來說明這個道理的?(板書:抉擇)

1.理解“抉擇”。

(1)這個人面臨的艱難抉擇是什麼?

(是按紙條上所說的,把這壺水倒進吸水器裏,還是把這壺水直接喝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

(2)爲什麼說這個抉擇是艱難的?在書中標畫出有關語句。

①從前有個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飢渴難忍,瀕臨死亡。

②如果倒進去之後吸水器不出水,豈不白白浪費了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這壺水喝下去就會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後來的人呢?

(3)結合上面的句子談談理解。

(4)在重要的(本文是生與死)關口的選擇,叫做“抉擇”。

是什麼給了他力量使他在生與死麪前做出了正確的抉擇,照紙條上說的去做了呢?

2.理解“道理”。

(1)“一種樸素的做人的道理”是什麼?再讀紙條上的話。

(“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後才能打上水來。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壺裝滿。”)

(2)從紙條上的話裏,你知道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

①告訴人們喝到水的方法:不能直接喝水,而是要先把水倒入吸水器,纔能有水喝,並且在走時還要再裝一壺水,爲以後的人着想。

②上面的話說得很中肯,相信紙條上的話,也就是相信寫這張紙條的人對人的真誠和無私。

③一種樸素的做人的道理給了課文中那個迷路的人一種力量,使他下決心照紙條上說的做。如果不這樣做,他的良心會得不到安慰。

(3)讀了紙條上的話,本文的主人公是怎麼做的?

引導學生理解爲什麼先把水壺裝滿,再自己喝個痛快?爲什麼又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

(4)從他一系列的動作中你能看出他有什麼樣的品質?

(真誠、無私,相信別人且勇於奉獻。)

(5)文中還有誰也具有這種品質呢?談談你的感受。

(他只不過是重複了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同樣做法,他們是一羣真誠、無私的人。)

三、學習《“給”永遠比“拿”愉快》

(一)回讀課題,回顧提問。

1.回顧先前提出的問題。

“給”指的是什麼,“拿”指的是什麼?爲什麼“給”永遠比“拿”愉快?

2.出示高爾基的畫像,介紹有關高爾基的資料。

(二)自讀課文,合作交流。

1.自讀課文。

在讀懂的地方畫上記號,在不懂的地方,畫上問號。

2.合作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三)朗讀課文,感悟道理。

1.理解文中“給”指的是什麼,“拿”指的是什麼。

(“給”指的是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是付出、是奉獻;“拿”指的是高爾基欣賞兒子栽種的鮮花,是接受、是索取。)

2.爲什麼“‘給’永遠比‘拿’愉快”?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理解。

(“要是你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像鮮花啦,好的思想啦,還有對你的非常好的回憶啦,那你的生活該是多麼愉快啊!”)

(1)自己的付出和奉獻能給別人帶來好處時,就會感到快樂和幸福。

(“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2)當你給予別人好的東西時,也就是無私奉獻時,不僅能使別人得到益處,而且會因爲別人的需要而感到自己對他人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存在的價值的,那麼你就會感到無比的快樂和幸福。

(3)“拿”是索取,是接受別人帶來的美好的東西,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沒有給別人帶來快樂,所以說“給”永遠比“拿”要愉快。

3.在你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沒有經歷過、感受過“給”比“拿”愉快的事情?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樂於奉獻”的理解。

四、迴歸整體,加深感悟

再次朗讀這兩個故事,加深對文中哲理的感悟。

五、鞏固識字

以卡片形式檢查鞏固4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

六、綜合實踐活動

學了《一壺水》《“給”永遠比“拿”愉快》兩篇課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在自己的班級裏,或到你居住的社區,找一找“無私、樂於奉獻”的人進行一次採訪,瞭解他們的境界,然後辦一期手抄報,歌頌我們身邊這些樂於奉獻的人。

板書設計

給予的故事

一壺水“給”永遠比“拿”愉快

灌水——打水——裝滿水“給”是奉獻

“拿”是索取

教學反思:

能說會寫

值得讚頌的事

教材簡析

《值得讚頌的事》是本單元“能說會寫”中的習作訓練,主題是“捨己爲人”。本次習作的內容是該單元閱讀和口語交際訓練的延續。教材由兩部分組成:第1部分提示了本次習作的內容範圍和要求;第2部分爲一幅插圖,表現了一個救落水兒童的場面。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本設計力求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鼓勵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讚頌。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次習作,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和從各種媒體收集的值得讚頌的事,培養學生養成捨己爲人、見義勇爲、助人爲樂的好品質。

2.進行寫事的訓練,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寫具體,並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學重、難點

能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重點部分寫具體。

教學準備

教師瞭解發生在本班或本校學生、老師中的值得讚頌的事;收集最近媒體報道過的值得讚頌的事,啓發學生的寫作思路。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何爲“讚頌”?

2.說一說在你的生活周圍有哪些值得讚頌的事。(指名說)

二、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自讀要求。

如何才能把你知道的這些“值得讚頌的事”寫具體?

師逐條整理並板書習作要求:

1.寫最受感動,最值得讚頌的事。

2.要寫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要把經過寫具體。

4.要表達真情實感。

三、指導看圖,啓迪思路

1.仔細看圖。

請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插圖,說一說這幅插圖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指名說)

2.看圖想象。

根據這幅圖想象一下這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怎樣的?

3.把原因、經過、結果3部分串聯起來,說這件事情的經過。

四、指導選材,先說後寫。

1.想想自己見過、聽過的值得讚頌的事。

提示:可以是轟轟烈烈的大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它感動了你,你就可以去讚頌它,自由地抒發你內心強烈的思想感情。

要求:選取你印象最深的畫面、你認爲最值得詳細描寫的情節。重點在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等方面下工夫。

2.組織好語言,同桌互相練習說一說。

3.選取典型當衆說,大家評一評,重點是細節描寫。

4.根據評議,充實構思,動筆寫作。

師巡視指導,重點幫助構思有問題的學生選材、構思。

五、品讀賞析,體驗成功樂趣

1.指名朗讀習作,集體評議。

引導學生公正、客觀地評價他人的習作。

2.根據評議,學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習作。

3.指名讀修改後的習作,共同分享習作的樂趣。

六、激勵總結,提升情感

同學們用心去發現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讚頌的事”,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感動,完成了本次習作,你們真棒!只要大家平時多觀察、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精彩就在你們面前,你們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感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