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蘇教版四下《8三顧茅廬》課文原文

本文已影響 2.33W人 

  8 三顧茅廬

蘇教版四下《8三顧茅廬》課文原文

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着。

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答應不再無禮,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裏睡着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諸葛亮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三顧茅廬》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成的。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

作爲一篇歷史故事題材的文章,《三顧茅廬》這課文把筆墨集中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這件事上,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讚美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關羽、張飛反襯劉備。關羽張飛都不同意劉備再去隆中。張飛甚至“嚷”起來,要“用一根麻繩”把諸葛亮“捆”來。因爲在他們看來,劉備是一方梟雄,兩次親自去請諸葛亮已經是很客氣了,而諸葛亮卻不識擡舉,對他自然就不用客氣了,可以“用麻繩捆來”。然而在劉備看來,諸葛亮絕對是個人才,需要十分尊重。於是他生氣地斥責張飛,並讓他不要跟去。

課文第三自然段更是細膩地描寫了劉備的動作:留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家,劉備“輕輕敲門”。聽說劉備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輕輕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臺階下等候”,這一等就是“一個多時辰”。這些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這分明是執弟子之禮。這是他獻給諸葛亮的至高之禮。

此時我們不禁要問,諸葛亮是劉備口中的人才嗎?課文運用了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露出了諸葛亮才華的冰山一角。課文第三自然段有這樣的景色描寫:“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這是比喻,把山岡比喻成臥龍,也隱含着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也正如這臥龍,靜靜地等待時機,等待明主。在課文第四自然段,有“諸葛亮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這短短一句話。句子雖短,但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見一斑。他蟄伏在山野,卻心繫天下;他對當前形勢看得十分清楚,並因時制宜,提出“三分天下”。對應上文,諸葛亮自然是驚採絕豔的隱士。

課文雖是一個小小的故事,卻也很好地反映了《三國演義》這部不朽名著的魅力。首先,故事曲折多變,前後連貫,牢牢地抓住了讀者的心。故事一開始劉備決定拜訪,不料張飛關羽阻攔;終於劉備來到草堂,可諸葛亮正在午睡,只好靜靜等候;等了半晌,正欣喜諸葛亮要醒了,誰知他“翻了一個身,又朝裏睡着了”。其次,它塑造的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突出,對比、襯托等方法運用巧妙。本文中劉備的禮求賢若渴、尊重人才,張飛的直率魯莽,諸葛亮的雄才偉略,就這樣透過文字顯現出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