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本文已影響 1.59W人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1

【課型】

精品賞讀

【課時】

一課時

【教材解讀】

這是一首著名的絕句。詩人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蘇城外楓橋,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滿懷旅愁的客子,因此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四句詩繪聲繪色,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懷。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詩義;

【教學重點】

引導探究、賞析詩人之愁;

【教學難點】

引導探究愁之心結所在;

【教學準備】

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鋪墊情感

江蘇的寒山寺因爲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遊人,楓橋也一躍成爲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感知,積累情感

讀通詩文:

1、重點字詞正音:泊、愁;

2、朗讀彙報與指導;

明瞭詩義: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後註釋,瞭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想象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聽朗讀,看看你能想到什麼。

1、聽配樂朗誦,閉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畫面;

3、朗誦詩文,邊讀邊想象;

小結:大家所描述的畫面就是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

三、詩歌研讀,品悟情感

體會情愁:

1、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愁)

2、試用詩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 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後邊,不肯出來見人。

3、學生彙報;

探究愁因:

1、質疑:詩人因何而愁?是什麼讓他憂心忡忡?

2、介紹有關背景;

金榜題名對當時讀書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試榜上無名,名落孫山;

品悟愁緒:

1、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麼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

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他會想 ;

烏鴉叫聲悽慘,他會想 ;

看着河邊孤單的楓樹在風中瑟瑟發抖,他會想 ;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一明一暗,他會想 ;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沉重而幽長,聲聲叩擊在詩人的心上,他會想 ;

2、有感情地朗讀

全詩着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帶着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四、再品情愁,抒發情感

1、讀範文《楓橋夜泊》;(附1)

2、交流聽後感;

3、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夜?

4、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五、課堂拓展,昇華情感

一個平凡的夜,因詩人的多情而流傳千古,讓無數多情的後代文人因之而感徹肺腑。古往今來,寫“夜”佳作不計數,但真正能與本詩相媲美的卻並不多,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讀一讀,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詩美在何處。

附1:

楓 橋 夜 泊

夜,已深。

弦月拉長了灰黃的臉,在西山痛苦地呻吟。流浪的秋風,穿過沉沉夜色,穿過無言楓林,驚醒了巢中寒鴉的殘夢。它“呱呱”大叫幾聲,那聲音刺破了黑夜的沉寂,讓江面也泛起層層漣漪,於是,秋月黯淡的光和影,在水中碎成無數晶瑩的淚珠,淚雨紛飛,讓船頭的漁火也陷入沉默,沉默,沉默地在我微潤的眼裏搖曳,搖曳。霜霧趁機襲來,瀰漫成無邊的幻景:田野上,秋色正濃,花香十里,碩果遍地……茅檐前,書聲不斷,墨香四溢,有人正對軒窗,或凝神誦讀,或奮筆疾書……油燈下,白髮親孃正穿針引線,趕製冬衣,腳邊,調皮的大黃狗趴在地上,不時搖着那毛茸茸的尾巴……

夜,無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夢,楓橋睜大驚恐的雙眼向漁舟求助,漁舟一搖,一晃,只顧哀嘆自個兒漂泊不定的命運。楓樹伸長瘦削的雙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無措,滿臉全是對明天的迷茫。“咚--,咚--,……”寒山寺的鐘聲,沉重而幽長,從遠山傳來,卻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迴盪,迴盪,迴盪在失落的樹林,迴盪在無助的楓橋,迴盪在落寞的吳江,迴盪在遊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淒涼。

附2: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詩句,瞭解古詩內容,有感情的朗讀古詩,並能背誦、默寫.

能力目標:展開想象,培養研究、自學能力.

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能查閱並初步使用有關資料.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教具準備:《楓橋夜泊》教學軟件,《濤聲依舊》磁帶。

2.學生準備:收集自己所喜歡的古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情引趣(回憶、背誦古詩導入)

師: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誦給大家聽?(學生試背,教師適時點撥)

師: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經千百年而傳誦至今的古代詩歌更是國之瑰寶,非常珍貴,今天,讓我們再來賞析一首古詩,好嗎?這首詩的題目叫做《楓橋夜泊》(板書課題)

二、故事導入,初步感知

1、教師導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個秋天的夜晚,蘇州城外的江邊小船上,有一位滿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輕人。他叫張繼,剛剛從京城趕考回來,由於科考落榜、名落孫山,他心裏難受極了,於是懷着滿腹的愁緒,收拾行囊,返回家鄉。這一天,他坐船來到了蘇州城邊,由於到的太晚,無法進城,所以只能睡在江邊的小船上。同學們,你們說他能睡的着嗎?是的,他整夜無眠,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濃雋永的詩意美。那情、那景、那種難以描繪的心情,讓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麼也沒想到的會流傳千古的名篇,《楓橋夜泊》。(播放課件,教師在音樂聲中有感情地爲學生講述故事)

2、教師範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美嗎?

生:太美了。

師:想讀一讀嗎?那還等什麼,在下面讀一讀吧!

3、學生自由讀:

師:詩人沒有想到,在科舉考試時他的才華沒有人欣賞,而在楓橋旁寫的這首詩卻會千古流傳。那好,就請同學們在下面試着讀一讀這首詩吧。

4、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指名學生讀)正音。

師:大家讀的可真起勁!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

生:(有感情讀)。

師:你讀的可真美。

生:老師,我想把這首歌唱出來。

師:(很驚訝)好,我們很想聽。

生:(唱)

師:哦,現在你是這樣演繹這首詩的。我希望一會學完之後請你再揣摩一下,應該爲這首詩配上什麼樣的曲調。

師:這麼美的詩,想進一步瞭解詩中的內容嗎?通過剛纔的學習,我覺得同學們學習的熱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聰明,所以,我想請你們自學這首詩。行嗎?

生:行!

師:老師相信你們藉助詩下的註解,按照自學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會學懂這首詩的,對自己有信心嗎?

師:好,誰願意讀一讀自學提示?

生:指名讀自學提示。自學提示:藉助註釋、工具書理解古詩意思;

(2)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在書中標寫出來。

三、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藉助詩下的註解,按照自學提示出示的要求自學這首詩。

1、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學古詩,教師巡視.

2、交流自學情況

師:剛纔我看到同學們學習的特別認真,相信你們都有好多收穫,交流一下彼此自學的情況。你們想更多地瞭解這首詩嗎?下面就請同學們將你理解的內容,在小組裏說一說。我們一會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彙報。

(1)生在小組裏交流詩句的意思,教師隨機指導.

(2)生彙報讀懂的內容.

師:我看到了,大家討論的非常熱烈。那麼,通過自學,在小組裏交流,關於《楓橋夜泊》這首詩你都知道了什麼?誰願意說一說?

生:我知道了姑蘇這個詞的意思。

生: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半夜停船靠岸在楓橋邊。

生:我知道了詩的前兩句的意思。

生:我還知道了作者的心情很憂愁,睡不着覺。

生:……

師:(點撥、評價、指導)

(3)質疑並解疑.

師:關於這首詩,你們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還有什麼疑問?

生:我不理解客船的意思。

師:誰願意爲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我不明白爲什麼半夜敲鐘?

生:爲什麼說霜滿天呢?天上也沒有霜啊?……

師:關於這首詩,你們還想知道什麼呢?

師:好,學貴有疑,能動腦思考找出問題,善於發現問題的孩子纔是真正聰明的人。

(4)教師小結:

師: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誰願意說一說作者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看到了月落、霜滿天,漁火,江楓;聽到了烏啼,鐘聲。

師: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迷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成爲流傳古今的名作。你現在能體會到作者張繼在寫這首詩的感受嗎?現在,誰能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5)指導朗讀、背誦、默寫

師:是呀,通過這首詩,我們真的能體會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詩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憂愁,他的孤單: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滿天,楓橋邊的樹鬱鬱蔥蔥,只有對面的點點漁火讓人感到一絲溫暖,那幾聲烏鴉的啼叫更叫人難以入睡,正在這時,從寒山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在寂靜的夜裏,鐘聲顯得是那麼悠遠、綿長,還帶着淡淡的憂傷。

師:那麼,怎樣讀才能讀出作者那時的感受呢?

生:應該低沉。

生:還應該慢一點。

師:對,應該用低沉、舒緩的語氣來讀。(指導朗讀、試着背誦)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

師:不錯,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頓、重音就更好了。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的飽滿一些,有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師:聽老師再讀一遍好嗎?看誰悟性最強,感覺最好。在下面試着再練一練。

師:誰願意讀?

師:真不錯。

四、歌曲激情:

師: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爲傳唱,現代人也願意化用古詩填詞作曲,《濤聲依舊》這首流傳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們根據一千二百多年前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一詩而改變的,下面請同學們聽歌曲的錄音,會的同學可以跟着唱一唱。找一找歌中所唱的哪些與這首詩的內容有關係,並拿出筆來畫一畫,比一比,誰找得準,誰找得多。

(放歌曲錄音,讓學生仔細傾聽)

師:我已經看出來了同學們都陶醉在這優美的音樂聲中了。誰願意說說你找到了哪些化用的詩句?

生:老師,我知道我剛纔編的歌問題在哪裏了——有點太活潑了!

師∶(讚許地點頭)是呀,你很有悟性!

生:這首歌曲調優美,但我覺得化用的詩句更感人貼切、意境深遠。

五、試背古詩:

師:現在我想調查一下,有多少同學能背誦下來這首詩?

生:(紛紛舉手)你們太出色了.好,請會背的同學起立,不會背的同學看書,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再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好嗎?

生:(試背)

師:真好,能看出你們是真正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了。願意接受我的最後一項挑戰嗎?

生:能!

師:能默寫嗎?好,請你們拿出紙,能默寫的默寫,實在默寫不下來的可以看黑板上的提示,實在記不住的同學,就請你抄寫一遍。可以嗎?

六、留研究性作業

師:同學們今天回家之後請你們完成這樣一項作業:結合這首詩的內容,爲《楓橋夜泊》這首古詩配一幅畫,再塗上顏色,好嗎?

七、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在這裏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盪着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着芳香的清茶,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並熱愛詩歌吧.

八、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聽到:烏啼、鐘聲

看到:月落、楓橋、漁火 愁

感到:寒霜滿天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活動準備:

1、詩歌範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麼地方?

2、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範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裏有什麼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4、瞭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彷彿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着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裏,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着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着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纔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着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詩意,並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3、領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和表達特點。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解題:

2、(圖片)江蘇的寒山寺因爲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躁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遊人,楓橋也一躍成爲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一首詩讓張繼名垂千古,世界聞名。

3、展示書畫,歌“楓橋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傳!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古詩,品讀“入境”。

1、讀準字音,你讀出什麼感受?

(淒涼……)

2、師範讀,生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3、這首詩寫了些什麼景物?(生答)

1)學習第一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教師相機板畫“月”“霜”“烏”,貼出卡片“霜”和“啼”)“霜滿天”是什麼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詩句。品讀這兩句詩霜滿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覺),彷彿看到了什麼?(寒冷、孤獨)把這句詩的意思講一講。

4、學習第二句:你還看見了什麼?(教師板畫“江楓”“漁火”)江邊的楓樹怎麼樣?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麼感覺(孤單、寂寞)

5、江楓“對”?——面對,相伴。“對”是什麼意思?此時,誰與誰對?誰和誰相伴?江風和漁火相伴。張繼有人相伴嗎?體會了張繼什麼心情?(寂寞)

6、“眠”——睡了?誰“眠”?江楓、漁火、船家、周圍的一切都睡了。詩人怎麼樣?(難以入眠)

樹睡了

橋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張繼醒着

夜愈深,愈難眠

原來,作者是對愁難眠啊!生誦讀教師改寫的詩句

7、後半句

1)“客”思鄉寂寞

鐘聲響起(課件)講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啓發學生體會作者的想法和聯繫自己生活實際聯想(體會寂寞愁苦)。

2)詩人在想什麼?

你能用語言表達作者的這種憂傷呢?不能,只能來讀!

三、讀整首詩,誦讀悟情。

1、看畫面入情入境,將情融入古詩朗讀中。

2、讀到這裏,你有什麼問題?

3、張繼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情景?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1)邊吟詩句,邊想象畫面。

2)師引讀:

一千兩百年前的一天.殿試揭曉的黃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沒有他張繼的名字。他羞愧沮喪.本來預期的結果不是這樣的。雖經十年寒窗苦讀,可瓊林宴上卻沒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時至深夜,泊船楓橋.不能成眠的他。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麼迷人,可是在詩張繼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

月亮緩緩下墜——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悽慘

天氣寒冷,周圍佈滿了霜氣——(一句)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二句)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三、四句)

沒有父母的關懷,沒有孩子的歡笑,有的只是--讀古詩

沒有家鄉的山水,沒有熟悉的鄉音,有的只是——讀古詩

四、“出境”體會表達方法。

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達到美的藝術境界。

1、教師口述作者描寫的畫面或生設計誦讀古詩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詩的思想感情過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並在創編古詩時,有初步的運用)。

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張繼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他感到孤獨,使他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張繼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師的引導下聯想類似的感情經歷(夏令營活動中的感受),遷移運用表達方法。

五、整體感知古詩寫法,拓展探究。

1、師生討論:我們學過的古詩或課文中,有沒有用到過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2、若有時間,安排學生現場練習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課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寫景來襯托你當時的心情?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

情:清冷孤獨寂寞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古詩《楓橋夜泊》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

3、朗讀訓練,背誦課文。

教具準備

幻燈機、幻燈圖片、朗讀錄音、顏料

教學過程

一、談活導入,揭示課題。

師:大家熟知唐朝的詩人有哪些?

生:李白、杜甫

生:白居易

師: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個位詩人——張繼,瞭解這位大詩人的同學可以自由地來向大家介紹。

生;他寫的詩歌多愁善感。

生:他的詩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師(相機以補充):《楓橋夜泊》是詩人夜泊楓橋,見景傷情,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

二、自由讀詩,瞭解詩意。

1、教師出示幻燈片。

2、出示學習方法。

1自由讀詩。

2根據註解上臺講詩句的意思。

3、生朗讀古詩。

4、生上臺講詩句。

生A:我知道“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是:

生B:我知道:

5、師根據掛圖相機糾正,指導。

三、深入讀詩理解思想感情。

1、聽錄音範讀,畫節奏。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師:詩歌中描寫了那些景物?

生:月亮

生:烏鴉

3、師:看着幻燈片,背誦詩歌,告訴老師這幅圖該塗上明快還是陰沉的色彩。

生:陰沉

師:表現陰沉的色彩該用什麼顏色?

生:藍、灰

生:淡綠、黃

4、請學生將幻燈片上色。

5、師:這樣的圖畫,這樣的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表達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生: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憂傷。

生:表達了作者的痛苦。

生:表達了作者的失望。

6、師總結:大家從詩句中的哪些景中讀出這份情感?說一說。

7、生髮言,師歸納;月西沉,烏鴉噪,清霜寒給人悽清的感受。江楓搖、漁火閃、人獨臥、無泫眠感知了詩人憂愁。寒山寺、夜半鍾、敲客船、落心頭,深知詩人心境淒涼。

師:這樣濃濃的哀愁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出來。

生:用低沉的語氣。

生:用壓抑的語氣。

生:用緩慢的語氣。

8、指導朗讀,師範讀(以下帶點的爲重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9、學生練習朗讀。

四、進一步感悟詩情。

1、師:這首詩是寫“愁”的,請同學們結合詩中有關的詞句來談一談作者“愁”些什麼?

生:思鄉之愁。

生:憂國憂民。

生:考試落榜

2、師:同學說得很好,能不能把這首詩背下來。

3、生試背——指名背。

五、小結:大家的朗讀把我帶入了悲涼之中,這就是詩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寫的魅力。希望大家多讀、多背優秀詩歌。

[反思]:

課後,我對學生對詩的認識情況進行了調查,大部分同學都能夠了解詩的大意

,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對詩的理解已經達到了目的。在朗讀訓練中,能夠很好的誦讀詩的學生比較少,特別是詩的節奏、語調。這就是節課我失掉的東西,在以後詩歌的教學中,應在關鍵之處加以引導,使學生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美好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朗讀並背誦全詩。

2.在詩句中體會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誰收集的古詩多。

二、教學準備:

課件、蒐集有關鄉愁的古詩詞。

三、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談話導入。在王安石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在余光中筆下,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折頭,你在那頭。那麼,在詩人張繼眼中,鄉愁又是什麼呢?

2. 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對這首詩做了哪些瞭解?

師小結,並解釋題目《楓橋夜泊》及作者張繼。《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3.指導初讀古詩。並評價,在書上做好標記。

4.理解詩句。

(1)“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思。生回答師小結: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華。

(2)“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

問:爲何愁眠?聯繫這兩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課件)

板書:愁眠

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象?教師引讀:

1、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同學們看到這樣的情景,也會觸景生情,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3、所有的人看到這樣的情景,都會和詩人有同感,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3)“姑蘇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思。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5.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6.詩中的感情。板書:表達了 __愁悶____的思想感情。

7.聽音樂《濤聲依舊》讀古詩。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理解詩義。

2、通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蒐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爲,“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爲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瀰漫着一種較爲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爲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繫。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爲什麼而愁。意象統整: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爲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麼。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並能背誦。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師: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語言文字藝術展示着它的文學魅力。大家都讀過許多的古詩,誰來給大家吟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最欣賞的詩。(提2—3名學生吟誦)

師: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同學請看。(出示楓橋夜泊的畫面)這幅圖給你帶來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橋、流水、人家。

生:很幽靜。

師:在唐朝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張繼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出示課件,板書、播放音樂)跟着音樂教師範讀。

師:喜歡這首詩嗎?

生:喜歡。

師:想讀嗎?

生:想。

師找2名學生讀。

師:(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師:讀詩還要講究節拍,那位同學來給這首詩畫一下節拍。(提名上黑板畫節拍,並提2名按節拍讀。小組讀。齊讀。)

師: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會讀了,還需要知道什麼?

生:瞭解詩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寫詩的背景、時間、地點等。

師:你們平時都是用什麼方法來學習的呢?平時我們都是用什麼方法來學習的呢?

生:藉助工具書,查閱資料。

生:夥伴討論交流。

生:藉助書中的註釋。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用這些方法先自己學習,然後夥伴討論交流,在學習和交流中去體會詩中的景,感悟詩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然後提出問題。

(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參與部分小組的學習,掌握學情。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5-8分)

師:從剛纔的學習中你知道了什麼?大家來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詩題的意思,楓橋:在蘇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詩是寫在楓橋邊夜晚停船的所見和所聞。

生:我有一個問題,詩中第一句說到月落烏啼這應是早晨的時候,而題目卻是夜泊,到底是描寫的是什麼時候的景色。

師:很好,你真是個善於發現問題的孩子。哪位同學能幫助他。

生:(衆說紛紜)

師:這首詩採用的是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所見所聞。除了這些你還知道了什麼?

生:1-2 學生說詩意。

師: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生:我從詩中的一個“愁”字,讀出了詩人在表達自己的一種憂愁。

師:(師生交流背景:詩人在安史之亂後避地吳中,據說,他科舉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觸景生情,抒發了羈旅之愁。)除了這個“愁”字你還能從詩中哪些地方體會出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提示: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你讀了這些景物有什麼感受?)

生:(從詩中的描寫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情景,談自己的感受)

師:出示課件,解說。拂曉的時候,月亮落了下去,棲息在樹上的烏鴉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的霜華請同學們來讀讀這兩句,讀出此情,讀出此景。(略帶傷感語調,語速要慢。)

師:說說此時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讓這懷着旅愁的詩人更感到淒涼和傷感呢。

師:同學們從詩中這些景物的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認爲詩中詩意最濃的是哪裏?

生:體會“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夜深人靜時,忽然聽到從遠處的寺院中傳來悠遠的鐘聲。大家來靜靜的停一下(播放鐘聲)

師:同學們請你聯繫詩描述一下你剛纔聽到鐘聲的感受。

生:很悠遠

生:更贈添了傷感。

生:啊,這鐘聲它是從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中傳來,悠遠迴盪,多麼讓人想念家想親人啊。

師:這鐘聲在夜半悠揚迴盪,餘音嫋嫋,襯托出夜的靜謐與深沉,使夜不成眠的遊子更增添了愁緒,而詩人臥聽鐘聲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同學們此時你就是詩人張繼請你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感情朗讀表達出來。

生:2名讀。

師:這首詩有情有景,有聲有色,情景交融。詩人以一縷愁緒把衆多的景物串起來,和諧而有層次的組成一幅秋江夜泊圖。這首詩使張繼名傳千古,享譽海內外,詩傳到日本,幾乎人人皆知,蘇州寒山寺也因此詩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專程來到寒山寺與中國的遊客一起聆聽夜半鐘聲,並吟誦這首絕句。

現在人爲了表達對這首詩的喜愛,把它演繹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師帶來一首楓橋夜泊的歌曲,請大家欣賞。再次感受詩中那優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師:把你聽後的感覺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

齊讀。

師:古詩中有許多這樣的借景抒情,寄情於景的佳作。這首《楓橋夜泊》師和元朝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淨沙 秋思》在寫法和表達的情感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下面我們就來上讀一下《天淨沙 秋思》。出示課件。

生:自由讀。

生;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交流、朗讀並背誦。

師:請同學們再讀《楓橋夜泊》和《天淨沙·秋思》,想一想這兩首詩分別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是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師:(小結):這兩首詩都是把衆多的景物串聯起來,構成一幅令人傷感的畫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孤寂、憂愁的情感。

背誦這一詩一詞。

師: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文學的瑰寶。希望同學們課餘時間多讀,多背。讓它陶冶你的情操,豐富你的思想。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9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引導幼兒在古詩中學習,感悟生活。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5、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詩歌範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麗的景色圖片。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理解詩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難點: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導入。

提問:這是什麼地方?你發現了什麼?

2、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教師示範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裏有什麼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

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

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3、瞭解古詩結構。

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4、分句理解古詩。

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玩玩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着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着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3)欣賞畫

欣賞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畫。

活動反思: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10

一、背景導入:

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個叫張繼的人,滿懷信心,進京趕考,最終卻名落孫山,而此時恰逢安史之亂,看着國家日益凋敝,百姓們悲苦流離,他無能爲力只好乘船南下,在一個悲涼的秋夜,他與楓橋有了一次美麗的邂逅,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楓橋夜泊》

寫題,讀題。楓橋,在江蘇。“泊”的意思?停靠,停泊。

同學們,仔細看看是什麼時間?是夜晚的時候,那該怎麼讀呢?一起讀一下。

二、理解題目

詩題是詩的眼睛,理解了詩題我們能更好地學習古詩,現在誰來說一說詩題的意思?(張繼)在夜晚的時候把船停靠在楓橋。

三、初讀古詩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季節,在怎樣的夜晚?我們帶着這樣的疑問走進古詩,在詩中找答案。

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讀得字字落實,真好。楓、霜‘愁讀準了。

誰還想讀?不僅讀出了節奏,還讀出了味道。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了。聽聽老師的語速語調。孩子們,能不能像老師這樣讀一讀。

齊讀。讀得真好,老師聽得意猶未盡。

四、讀懂古詩

詩我們讀了這麼多遍,老師提的問題能找到答案了嗎?這是什麼樣的季節,怎樣的夜晚?你來說。秋天,寒冷的夜晚。你從哪裏知道的?

從楓這個字感受到這是秋天,你很聰明,知道被秋霜打過的楓葉呈現火紅的顏色,別具一格。霜,很好,你發現了一個關鍵字。都下霜了,這是深秋了,這是一個寒冷的夜晚在這樣的一個深秋的寒冷的夜晚,張繼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呢?讓我們走進古詩再找一找。打開書,默讀古詩,勾勾畫畫。想好了,就舉手示意。

1、看到了漁火,你知道這漁火是什麼樣的嗎?

遠遠望去,這漁船上的燈火,忽明忽暗,若隱若現。

2、看了江邊的楓葉。江楓漁火,這江楓是靜態的,漁火便是?動態的,這一動一靜,一暗一明,令人遐想呀。

3、看到了月亮落下。當月亮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是一片黑暗朦朧的景象。

4、聽到了鐘聲,是哪裏的鐘聲,寒山寺在哪裏?這個鐘聲傳到了哪裏呢?傳到了張繼的船上。

5、聽到了烏啼聲。你覺得烏啼聲給人什麼感覺?淒涼。張繼以動寫靜,用這烏啼聲襯托夜晚的寧靜。

板書看聽感

你覺得這畫面美嗎?誰把這種感覺讀出來。老師聽了你的朗讀就是一種享受,從你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這是一幅悽美的畫面。

那張繼除了看到的,聽到的,還有什麼景物是他感受到的呢?找到了?咱們讀一讀詩。讀第一句。“霜滿天”感覺到當時非常冷,霜是在地上的,但詩人卻說“霜滿天”。這滿地的秋霜給張繼一種什麼感覺,一起說。“寒冷”.是涼意刺骨呀。這“霜滿天”僅僅寫出這秋季夜晚的寒冷嗎?你從“霜滿天”中讀出了什麼?讀出了作者內心的孤獨憂愁。詩中也有一個字寫出了作者的憂愁。

總結:張繼面對着月落江楓漁火這樣的畫面,他再也無法入眠了,對愁眠,此時此刻,你就是張繼,讀一讀詩。

五、領悟詩情。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正是這悽美的畫面勾起了張繼內心的憂愁,那張繼到底因何而愁呢?我們讀一讀最後一句,詩中有一個字道出了他的身份。“客”。從這個“客”字你讀出了什麼?漂泊他鄉,因何而愁?思念親人,思念家鄉這何嘗不是一種憂愁呢

思鄉。張繼爲什麼會客居他鄉?趕考,落榜之愁,人生求所不成,怎能不愁呢?你能讀出這種失落嗎?

還爲什麼而愁?國家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愛國的他能不憂愁嗎? 指名讀詩。板書思鄉 落榜家國愁

六.總結

張繼用他的一夜無眠給了我們一個千年不卷的吟誦,他用動靜結合的手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悽美的畫面,讓我們感到他內心濃濃的愁絲。最後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走進這千古絕唱。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爲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遊人,楓橋也一躍成爲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瞭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後註釋,瞭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纔的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麼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麼意思?那詩人不是睡着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麼?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麼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悽慘——

天氣寒冷,周圍佈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着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着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着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牀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麼?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麼?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衆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意。

2、通過反覆誦讀,感受詩人的意境。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悟詩人“愁”的情懷。

3、通過誦讀一組古詩,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難點

通過反覆誦讀,感受詩人的意境。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悟詩人“愁”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思鄉導情:

同學們,每當你心中有快樂、有苦惱、有欣喜時,你是用什麼方式表達的?

預設:用表情或語言,還可以用手中的筆。

是呀,還可以用手中的筆。在我國古代,詩人們用一首首詩記錄生活,表達感情,很多詩成了千古的佳作,這也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在衆多的情感中,有一種情感,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人類的全部歷史,這就是鄉愁。從古至今,寫愁眠的詩歌不計其數。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靜夜思》

【唐】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篇,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齊讀

(出示)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爲國家而沉痛。齊讀

(出示)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表達詩人對遠方的親人殷切懷念的情思。齊讀創建時間:2011-5-4 11:19:00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齊讀

(出示)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因爲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思緒滿懷。

小結:大家一定發現,所有的愁緒都與一種景物聯繫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明月。於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念之情,都寄託在了明月上。那麼沒有明月的夜晚呢,詩人又把濃濃的思鄉之愁寄託在了哪裏?

【設計意圖】古詩的整合,使學生頭腦中對“明月”的情感有了積澱,初步體會詩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懷。

過渡:今天走進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詩(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二、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1、齊讀課題,“泊”是什麼意思?(板書:停泊)

2、讀了題目,你還知道了什麼?

預設:在楓橋這個地方,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題目,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讀)

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

【設計意圖】從古詩的題目入手,初步感知“泊”發生的時間、地點,確定整首詩悲涼的感情基調,爲理解詩句做鋪墊。

三、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1)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自由朗讀,讀正確,讀通順。

(2)看着書下的註釋,結合自己的理解,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點撥

(4)齊讀

2、讀出韻味,讀出感覺,像剛纔讀題目一樣,有感情地讀詩。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培養學生利用書下注釋,瞭解古詩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鍛鍊語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體會愁思,感情誦讀

1、抓“眠”入景

(1)在這夜半時分,詩人張繼在幹什麼?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哪些詞語感覺出張繼沒有睡覺?

預設: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沒睡;聽到烏鴉的啼叫,沒睡;詩人感覺到了霜氣的降臨,沒睡;看到江楓、漁火,沒睡

(2)在這深秋之夜,張繼目睹月落,耳聞鳥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睡得着呢?帶着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2、抓“愁”悟意

(1)張繼旅途很辛勞,本應該早點休息,而他卻久久未眠,爲什麼?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詩,到底是什麼勾起了張繼的愁思?

預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鐘聲,這些景象使張繼愁緒滿懷。

請你抓住這些詞語,讀一讀,說說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預設:

月落帶給人一種孤獨失落的感覺。

烏啼,在這寂靜寒冷的深秋,聽到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淒涼,甚至心慌的感覺。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冷。

追問:身體冷,還有什麼冷?這是身心俱冷,帶着這種情感讀讀這一句。

江邊的楓樹、漁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說明是人的心跳動不已。

這鐘聲一聲聲的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

師: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然旅途勞累,卻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鳴,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漁火,江楓,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詩人感到孤獨淒涼,愁緒滿懷呢?帶着這種情感,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通過自讀讓學生髮現詩句的悽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分析能力。抓住詩眼,上鉤下聯,感受“愁”字,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

3、隨鐘聲釋情懷

(1)深情悟讀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親人的關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考場上的失與得,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這裏沒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鐘聲暢想

在詩人愁上覆愁,深夜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而至,一下,兩下,三下……敲擊着詩人的心坎,此時,鐘聲在向張繼傳達着什麼?

預設:勸慰,安慰,溫暖,鼓勵……

五、隨鐘聲拓詩篇

在張繼之前,沒有人寫過鐘聲,但在張繼之後,許多人都寫到了“鐘聲”

這是清朝王士禎到寒山寺時,想到了和兄長曾相約一同去看楓,看橋,聽寒山寺的鐘聲,可再也沒有機會。

(出示)

《夜雨題寒山寺》

【清】王士禎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帶着這種情感,齊讀古詩,注意這首詩的韻味。

(出示)

《泊楓橋》

【明】高啓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這是高啓到楓橋後,想到了張繼,想到了自己的惆悵。

(出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欣賞、體驗其中細膩的情感,從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楓橋》

【宋】陸游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舊半夜鍾。

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陸游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

小結:鐘聲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變的始終是鐘聲,當寒山寺的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詩人們的愁緒也漸漸化解了。

【設計意圖】在誦讀這組古詩的過程中,根據詩境選配音樂和畫面,給學生營造生動逼真的藝術場景,激發學生的豐富情感,學生反覆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鬆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詩都是詩人情感的抒發,每首詩都是時代的表達,每首詩都是歷史的見證。在這短短的文字中,蘊含着我們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再次齊誦張繼的《楓橋夜泊》。

本設計的教學特點:

這篇詩內容易於理解,適合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對重點字詞給予感悟,在課堂中注重誦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詩的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這首詩,詩眼是“愁”,教學中,我以鄉愁的幾組古詩,把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引入詩題,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古詩的誦讀中,,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再配以教師有層次的引讀,學生的反覆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鬆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在教學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鐘聲”抒情的幾首詩整合起來,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提高詩歌鑑賞能力及知識擴展能力,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深遠。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本觀點

2、結合本文提高鑑賞、品讀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抓住批駁的“突破口”,綜合運用駁論點和駁論據的寫法

教學方法:

閱讀、討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學生背誦詩歌《楓橋夜泊》,播放課件,學生評價)

這是一首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明月西落,烏鴉夜啼,秋霜滿天;江上漁火映紅楓葉,憂愁攪我難眠。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深更半夜飄到我的船邊。詩中選取的景象是殘月、棲鴉、霜天、漁火、寺廟、客船,有聲有色,層次分明,構成了一幅清幽孤寂的江南水鄉秋夜圖。而畫中的主體則是詩人自我。全詩情景交融,千古流傳。我們曾學過,詩歌的理解應該是多樣的,有的人就對《楓橋夜泊》做出新解。課前已經佈置了預習,哪位同學說一下新解:以爲詩中的“烏啼”指寒山寺以西的“烏啼橋”,愁眠指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江楓”指寒山寺前兩座並排的姐妹橋,一座叫做江村橋,一座叫做楓橋。這種考證乍聽“大有學問”,但到底合理不合理?到底符和不符和全詩的意境呢?我們看看作家劉金是怎樣評議的。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與文章對話

在課前同學們進行預習的過程中,大家提出很多問題。老師從大家所提問題中,選取了三個有代表性的重點問題,讓大家利用週六、週日去查找資料,討論研究。下面老師再給大家5分鐘時間,快速閱讀課文,然後把你在週六、週日研究的結果和其他同學進行一下交流。(5分鐘後分組討論,然後選一名組長把討論結果彙總一下,到前邊來告訴大家。在解決這幾道題後,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

1、作者針對新解是怎樣批駁的?運用了怎樣的批駁方法?(最好設計一個板書展示)

2、我們已經學過《不朽的失眠》這篇文章,作者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藝術價值是怎樣評價的?本文對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藝術價值是怎樣評價的?你覺得本文中“有人”對《楓》所謂“新解”是否有道理?爲什麼?

3、結合本文,請你談談應該如何鑑賞詩歌?

(學生機動問題)針對“新解”作者提出了哪些疑問?提出疑問的作用是什麼?

本文層次結構?

三、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討論(核心內容)教師歸納相關內容

“有人”的“新解”詩中“烏啼”“江楓”“漁火”作了考證。

(1)烏啼——烏啼橋

(2)江楓——江村橋和楓橋

(3)愁眠——愁眠山(孤山)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村橋、楓橋、漁火對看愁眠山。

作者對於“新解”提出三個疑問“考證可靠嗎?必要嗎?的藝術價值?”

——總批,全文批駁的“綱”

“有人”的三點“新解”是作者批駁的“目”

閱讀時舉綱抓目——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對“有人”的三點“新解”逐一批駁:

“江楓”是江村橋和楓橋的簡稱:如此簡稱不合古人習慣;詩的形象和意境全無;題目無法成立(駁論點)

“烏啼”指烏啼橋:烏鴉不夜啼;建於隋大業七年;“月亮向烏蹄橋方向落下去”

反駁烏鴉可夜啼,有樂府《烏夜啼》可證;無文獻史料可證;揆情度理,不可能產生

(駁論據、駁論點結合)

“愁眠”指愁眠山:全詩意境破壞無餘;無文獻史料可證;漁家掌燈亦

(駁論點駁論據結合)

以上是有理有據來批駁

結論: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這樣的考證新解,即使不是牽強附會,也是以犧牲詩的藝術爲代價的。亮出觀點“我很不贊成這種新解”。

2、作者對《楓橋夜泊》的評價:“我以爲,這首詩之所以成爲膾炙人口的名篇,無論如何不在於如考據家所認爲的在兩句詩中羅列了三座橋和一座山而在於詩人以匠心獨運的傑出才能,爲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不朽的失眠》“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爲我們一語道破。”與本文“這樣一幅美妙而奇特的圖畫,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想身臨其境,和詩人一起體驗着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

“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使詩的意境全失產,興味索然,無法讓讀者閱讀《楓橋夜泊》產生“我們的某一種心情。”“犧牲了詩的藝術價值。”

3、賞析古詩一定要結合詩的意境。抓住詩歌中的藝術形象,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人夜半十分,靜聽着寒山寺中傳來的悠遠的鐘聲,或許憂於國事,又或許觸景生情,於是心有萬千思緒,這動人的詩句便油然而生。“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使詩的意境全失產,興味索然,無法讓讀者閱讀《楓橋夜泊》產生“我們的某一種心情。”“犧牲了詩的藝術價值。”

四、小結

通過同學們的自主學習,經過大家共同探討研究,我們不僅知道了這篇駁論文的基本內容,掌握了駁論文駁論點和駁論據的批駁方法,而且還通過與《不朽的失眠》的比較閱讀,使我們知道了鑑賞古詩必須要結合詩的形象和意境。下面就根據本課所學做一下練習。

五、知識遷移

1、唐著名詩人杜牧詩《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對這首詩明代的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批評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請同學討論,對此“新解”質疑。

(清代文學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進行批駁“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的着,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名曰《江南春》。”)

2、我們已經學習過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使至塞上》這首詩,其中名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現實中出升的太陽略扁,落日也是扁的,確切說是橢圓形,短軸比長軸短1/5。所以有人將這句詩改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扁。”請同學討論,對此“新解”質疑。

小結:《懷疑與學問》張載——“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程頤——“學者先要會疑。”因爲只有我們具備了懷疑精神才能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和突破,才能在質疑研究中碰撞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今天同學們表現得就相當不錯,希望我們把這種敢於質疑的精神繼續發揚到我們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大家說我們有沒有這種信心?(有)有沒有這個能力?(有)好,今天的作業就是請大家把《江南春》和《使至塞上》的“新解”質疑整理到作業本上,明天交齊。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劉金

新解:烏啼——烏啼橋

江楓——江村橋和楓橋破壞詩歌藝術性

愁眠——愁眠山(孤山)考據有誤

棲鴉夜啼

新解質疑:江上漁火情味雋永

江邊紅楓情景交融

憂愁難眠

作者郵箱:xxxxxxxx

《楓橋夜泊》優質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古詩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寫法。

3、感受並領悟古詩的意象和意境,體驗詩人的愁眠之情。

教學過程:

一、啓:夜半鐘聲越千年。

1、陳小其 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封塵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去煙。

誰知道無眠的意思?給無眠找一個近義詞。(失眠、愁眠、難眠、不眠)、

教師啓發,把難以入眠合成兩個字,把難以入睡合成兩個字,把不能入睡合成兩個字。

大白話就是睡不着覺,再讀這一句。

是誰在敲打我的無眠?這鐘聲是從哪兒來的

2、200多年前,王士楨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指名讀後點評。這是古詩,要讀出古詩特有的味道

這是哪裏的鐘聲?沒錯,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奇怪的是作者爲了聽寒山寺的鐘聲,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這鐘聲爲什麼會有這樣大的魅力呢?

3、500多年前,高啓 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

這是哪裏的鐘聲?更讓人奇怪的是,高啓只要聽到鐘聲,就會想到一個人,他是誰?張繼何許人也?

4、800多年前,陸游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從詩中可以看到,陸游曾經到過哪裏,聽到過什麼,七年後他又到了哪裏,聽到了什麼?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詩人還會怎麼想?

師生對句:十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百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是鐘聲,所以在陳小其的筆下有這樣的鐘聲,(生讀)200多年前的王士楨有這樣的鐘聲(生讀)…………

5、質疑

問題來了,你的腦海裏冒出什麼問題。

爲什麼不同的詩人都會寫到寒山寺的鐘聲?

爲什麼四句詩中都提到了鐘聲?是啊,寒山寺旁邊有那麼多景物,爲什麼詩人只關注到了鐘聲。

爲什麼這鐘聲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其實所有的問題都和一首詩有關,都和一個人有關,這首詩就叫楓橋夜泊,這個人就是張繼

二、承:張繼臥聽寒山鍾

1、通讀《楓橋夜泊》

(1)、學生自由讀,要求:反覆讀這首詩,把這首詩讀通順,讀清爽。

(2)、指名讀

正音後再批名讀,要求讀出古詩特有的味道。

評:送你四個字:聲情並茂。他不僅嘴巴在讀,用表情在讀,用整個身體在讀。

(3)、師生對讀,學生讀前四字,老師讀後三字。

反過來師生對讀,有了剛纔老師的範讀,學生能學着老師剛纔的讀調讀後三字。

船爲什麼要讀得這麼長?

(4)、學生讀整首詩

2、整體感受詩歌的情緒

讀詩不但要讀出味道,更要去體會詩給帶給我們的那種情緒,那種感覺。

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首詩帶給我們的感受、感覺和情緒嗎?你會選哪個詞?

愁、

憂愁、

愁眠、

神祕:你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幻 好一個傳神的幻、

朦朧 月朦朧,鳥朦朧

3、品讀詩歌的意象

(1)你讀李白的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你會有朦朧的感覺嗎?你讀杜甫的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朦朧的感覺嗎?你讀白居易的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肝有朦朧的感覺嗎?爲什麼楓橋夜泊會帶給你幻、愁、朦朧呢

(2)再讀這首詩,這首詩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情緒,在這個地方做一做記號。

你們記下的不僅是符號,因爲符號的背後是你們的思考和發現。

這個晚上,張繼睡了沒有,睡着了沒有,何以見得?詩中的哪個詞在直接了當告訴了你張繼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來。再說愁眠的近義詞,反覆讀這個詞,

a:愁眠啊愁眠,因爲愁眠,詩人在這個晚上看到了一些什麼?我們按詩中寫的順序一件一件說。把這些詞劃下來。

月落

b:江楓:你們看到江楓了,你們看到的只是江楓兩個字。

學生閉上眼睛,師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秋風瑟瑟地吹過,你看,那江邊一株兩株一排一片那是楓樹,那是楓林,仔細地看,你看到了嗎?睜開眼,說說你的眼前出現的關於楓樹的畫面,有一幅畫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麼?

是啊,因爲愁眠,詩人發現了江楓

c:愁眠啊愁眠,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麼?

漁火:找一個詞來形容江中的漁火(微微的,暗,隱隱約約的,忽明忽暗的

d:面對着暗淡的、微微的、隱隱約約的、忽明忽暗的漁火,詩人睡不着覺了,因爲愁眠,詩人的耳邊突然響起了什麼?

烏啼:

e:鐘聲:那是在夜半的時候,那是從姑蘇城外寒山寺傳來的鐘聲。(補充板書)

f:還是因爲愁眠,詩人的感覺然發生了變化,詩中的三個字告訴了我們(霜滿天)補充板書

你們看到過霜滿天嗎?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寫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麼可能滿天呢,只能是滿地,張繼寫錯了,你是怎麼看的呢?

生:這是作者的一種遐想。女孩的心思就是細膩啊,她告訴我們作者看到霜滿的跟什麼有關係(作者的心情)霜滿天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冷的感覺。

張繼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生:可能是因爲他懷才不遇

生:可能是被人誣陷了,

有太多的可能了現在我們誰也不清楚是因爲什麼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們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氣滿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轉:月落鐘聲對愁眠

1、這景層層包圍着誰,伴隨着誰,用張繼的話說,這是江楓漁火對愁眠,注意到這個對字了嗎?

因爲這個對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視了。知道這個對的意思嗎?出示選擇題。你選第幾種意思。

(1)對付

(2)面向 張繼面向着什麼?

(4)使兩人東西互相配合、接觸。 什麼配合他愁,似乎天地萬物都陪着我一塊兒愁眠,彷彿天地之間只寫着一個字“愁”

2、師配樂朗誦

配樂齊讀 在悠悠的音樂聲中,學生入情入境。

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悠悠傳來,就在客船之上,張繼輾轉反側,這四個字不是從他口中出來,而是從他的心底緩緩流淌出來。再指導朗讀

3、月亮落下去了,還看得見嗎?擦去月落

烏鴉也消失了,擦去烏鴉

那滿天的霜氣也只是用心感覺到的,擦去霜滿天

那江邊的楓樹也只能看到一個輪廓,擦去江楓

那漁火似有似無,若隱若現,擦去漁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

4、天地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可能相對的了。就在這個時候,你聽(放鐘聲)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寒山寺的鐘聲穿過楓林貼着水面來到了客船之上,那聲音那樣真切地傳到了張繼的耳邊。那聲音彷彿在對張繼說,此時此刻,你就是鐘聲,你來到客船之上,你來到張繼的耳邊,款款地,深情地對他說

出示:這鐘聲彷彿在說:張繼啊張繼:

學生練習寫話,

5、交流寫話

寫多寫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筆的時候你有一種感覺,你有話想對張繼說,其實不是鐘聲,而是你的心聲。

鐘聲悠悠傳來,鐘聲終將消失,隨着鐘聲的消失,張繼的憂愁也終將消失。

6、古今中我寫愁的詩舉不勝舉

李白: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你一定發現,詩人的愁都和一種景物聯繫在一起。

你想過嗎?要是這個晚上沒有月亮,這滿腹的愁又將託付給誰呢?再讀詩句。

從此,在中國詩人的詩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思的景物,這也是張繼這首詩的獨特魅力。

所以從張繼開始,這鐘聲……

再讀開篇寫寒山寺鐘聲的詩句

7、融合生活語境

這就是經典,這就是文化。

今天,王老師和大家一起品讀了寒山寺的鐘聲,想象一下,十年過去了,你終於有機會到蘇州去了,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那就楓橋,你來到橋上,你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那是誰,突然想到了一首詩,那是誰,人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個姓王的老師的老師曾經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張繼的詩。齊讀這首詩

雖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覺得張繼並不陌生,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詩意語文,追尋審美化的實踐智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