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下《傷仲永》知識點梳理

本文已影響 1.63W人 

  1. 文學常識

人教版七下《傷仲永》知識點梳理

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爲稱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稱爲“三蘇”,即老蘇、大蘇、小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2.重點字詞

(1)通假字: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扳”通“攀”,讀pān,牽、拉))

(2)古今異義

A.是指物作詩立就 (是:常用作指示代詞,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

B.稍稍賓客其父  (稍稍:漸漸、紛紛。今義指稍微。)

C.復到舅家  (復:再,又。今常用義爲重複、往復。)

D.泯然衆人矣  (衆人:普通人、一般人。今常指大家、許多人。)

E.或以錢幣乞之 (或:不定代詞,有的,有的人。今義:或許。)

F.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今義:文章內容或詞句方面的條理。)

(3)詞類活用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日:名詞作狀語,表示行爲的經常性,每天,天天。)

忽啼求之 (啼:哭着,動詞,做“求”的賓語)

泯然衆人矣  (衆人:名詞用作動詞,變成普通人。)

父異焉 (異: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爲異,感到驚異,對……感到詫異。)

邑人奇之(奇: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爲奇,對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名詞用作意動詞:以……爲賓客,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對待。)

父利其然  (利: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爲利,認爲這種情況是有利可圖的。)

傷仲永 (傷:爲……感到惋惜,形容詞作動詞,爲動用法)

(4)一詞多義

自:A.並自爲其名(自己) B.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還自揚州(從)

聞:A.餘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B.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指好名聲)

與:A.借旁近與之(動詞,給) B.陳太丘與友期行(介詞,和)

然:A.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B.泯然衆人矣(動詞或形容詞詞尾,譯爲“……的樣子”)

之:A.忽啼求之(代詞,指書具,譯爲:它)

B.借旁近與之(代詞,指仲永,譯爲:他)

C.餘聞之也久(代詞,指仲永父親“不使學”“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這件事)

D.不能稱前時之聞(結構助詡,譯爲“的”)

於:A.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介詞,到)B.於舅家見之(介詞,在)

其:A.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代詞,這)B.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5)特殊句式

省略句:A. (餘 / 我)令(其)作詩,(其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 B.(餘 / 我)從先人還家 / C. (餘 /我)於舅舅家見之,(仲永)十二三矣。D.不使(之)學

狀語後置句:A.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B.又七年,還自揚州(自揚州還:從揚州回來)

  3.練習回顧

方仲永過人之處: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變化:令作詩,不稱前時之聞;泯然衆人矣。

變化的主要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故事中的道理:人的天賦即使較高,仍然需要努力地學習。因爲人的知識和才能並不是不變的,後天的學習和教育才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作者還指出即使是神童如果後天不學習,尚且變成普通人;普通人如果不學習,恐怕連一個平庸的普通人還不如呢!這說明作者非常強調後天的教育和學習的作用,這對老師和家長如何珍惜孩子的天賦和後天的學習教育,是很有啓發的。

揭示了後天學習非常重要的主題,啓示:人的纔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4.作者的人才觀:王安石認爲人的纔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5.拓展練習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曰:“何爲中止?”對曰:“有所央,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爲?”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韓詩外傳

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寫了哪幾件事?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3.比較一下本文中的孟母與《傷仲永》中仲永的父親在教子上有什麼不同?

解答: 1.寫了兩件事:孟母裂織,孟母買豚肉。

2.記敘了孟母教子的兩件事,說明教育子女應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並要以身作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孟母懂得要教育子女,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同時還必須以身作則。仲永的父親則因利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結果孟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孟子成了才,而方仲永則失去了良好的天賦而“泯然衆人矣”。

參考譯文:

孟子年少的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再背。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叫住了他並問他說:“爲什麼要中間停下來了?”孟子回答說:“有些忘記了,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用來警告孟子,說:“這些絲斷了,能再繼續織嗎?”從此以後,孟子不會再遺忘了。

孟子小時候,看見鄰家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子的母親說:“想給你吃。”馬上母親就後悔說錯了話,自己對自己說:“我懷這個孩子的時候,坐席擺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這是胎教。現在孟子剛有知識我就欺騙他,是在教他不誠實!”孟子的母親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來吃,證明她沒有欺騙孟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