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端午日》教學案例及分析

本文已影響 3.3W人 

  (一)教學案例呈現

《端午日》教學案例及分析

2014年10月29日,楓樹組成員到茨壩中學,觀摩了兩節課:《端午日》和《三峽》,其中茨壩中學陳卓老師的《端午日》課例如下:

1.學生五分鐘的課前朗讀之後,老師以“我們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有哪些傳統節日?”以及“端午節有哪些節日習俗?”這兩個問題導入新課,又用時7分鐘。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勾畫出啊端午節的習俗,老師提示:用簡潔的語言把習俗表達出來。(老師請一個同學回答後,自己補充另外兩個習俗)

3.學生再讀課文,思考:“那是一個 的端午節,從 能看出來。”生(1)回答“熱鬧”,以描寫參觀人多的句子爲例;生(2)回答“人們重視”,以三個“莫不”爲例;生(3)回答“準備充分”,以賽龍舟前的準備爲例;生(4)回答“有趣”,以捉鴨子的場面爲例;生(5)回答“激烈”,以賽龍舟時的場面描寫爲例。每一個學生回答完,老師都讓學生齊讀再次感受,並留下課下思考題:還能用什麼樣的詞語形容端午節?(此環節用時28分鐘)

4.老師出示小組討論題目:最能體現端午節“熱鬧”的是賽龍舟的場面,那麼,首先確定從哪裏到哪裏是描寫賽龍舟場面的語句,然後小組討論,如何分析這段場面描寫。學生開始小組討論,可是剛剛討論完,學生還未交流意見就已經下課。(此環節用時5分鐘)

5.老師留課下作業:學習作者對賽龍舟的'場面描寫,描寫捉鴨子的場面。

 (二)教學案例分析

首先,感謝陳卓老師爲我們奉獻了這樣一節常態課。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就是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突發情況,加之學情的差別,原本的教學設計也許就會被延誤或者未完成,這是最正常的情況。這節語文課雖然沒有上完,但是陳老師整堂課都沒有催促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自己學習能力範圍內有條不紊地進行着學習活動;陳老師同樣沒有強勢地代替學生思考和回答,而是尊重學生的學習基礎,保持着學生對每個問題的“原生態答案”。這種對學生成長的尊重和等待,是我們語文老師非常重要的品質,也只有在這樣毫無做作的常態課上,我們才能感受到這樣可貴的品質。

其次,這節課在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靈活調整方面有待改進。第3個環節,學生已經發現端午節“熱鬧”的特點,但是以描寫參觀人多的句子爲例卻不是最恰當的,老師沒有發現這一點,而是讓大家齊讀完這些句子就結束了這個特點的討論。然而,第4個環節老師又重提“熱鬧”,從而引出賽龍舟的場面描寫,再次讓學生分析。那麼,這兩次對“熱鬧”的討論就是重複的,爲什麼老師不能抓住第3個環節中學生出現的小紕漏深挖下去,引導學生思考:這麼多參觀的人是來看什麼的?賽龍舟爲什麼會如此吸引觀衆呢?這樣早就自然引出了對賽龍舟場面描寫的討論和分析,就能把第4個環節的教學自然引入第3個環節,不漏痕跡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另外,只有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把賽龍舟的場面描寫分析透徹了,事先設計的讀寫結合的作業“學習作者對賽龍舟的場面描寫,描寫捉鴨子的場面”也才能真正落實並起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作用。所以,教學的預設只是我們老師提前對教學重點的把握,至於在課堂上該以什麼樣的方式達成,就必須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生成情況適當調整,這樣纔是真正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