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精選《草原》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2.87W人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精選《草原》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草原》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草原》教學反思 篇1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爲一體的感人之作。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點,作家在描寫草原風光和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讚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直抒胸臆,如,“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二是精筆細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慾流的中國畫;羊羣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羣馬疾馳的迎客隊伍像一條彩虹,這些描寫細緻入微,形神兼備,生動鮮活。三是寫實清新質樸,不露雕飾的痕跡,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種紀實的描寫,更能表達出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和民族間的團結互助。爲使學生能準確把握文章中心以及瞭解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特制定和設計了以上教學目標和彈性化的教學方案。從實際教學來看,我認爲以下環節較好地體現了真實有效、主動發展的課堂教學觀。

一、課時銜接真實自然

在第一教時中,通過對課文第一部分品讀詞句、展開聯想、聲色朗讀背誦,學生對陌生的草原風光有了理性的認識,並感嘆於老舍先生的語言優美、精巧。本課伊始,我以滿足學生想進一步欣賞到草原風光的慾望,利用多媒體課件聲音和圖象的優勢,直觀感性地把學生帶入神奇秀美的內蒙草原,同時也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情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複習課文第一小節的質量。

二、重心下移主動建構

本課新授部分(2—5小節)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並在時間上得到基本保證,爲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自學要求設計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在讀懂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並大膽質疑,整個過程紮實有效。

三、生成資源有效利用

學生參與全班交流環節最能體現學生學習水平和教師主導角色意義。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和表達。當學生被草原特色風俗所吸引時,我積極引導學生品位文字,啓發感悟平實之中顯真情的語言特色,師生對話互動和諧發展。

當然,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從教者來說教學語言還不夠嚴謹,“評價權”還不能大膽還給學生,質疑環節只給學生提供了兩次機會,有走過場的嫌疑。真誠歡迎大家各抒己見,多提寶貴意見。

《草原》教學反思 篇2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創設情景,薰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課件,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着藍天白雲,碧草盈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讚歌,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二、 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讀爲本,以自主發展爲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着重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羣比大花具體恰當地把羊羣在草原上的美表現出來。

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實際生活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第一段寫景語言優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戰,用自己的語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美景重新進行描述,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學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麼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進行描述,真正理解到爲什麼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而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在讚揚聲中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這種境界,即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驚歎的是什麼?爲什麼會覺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爲什麼?分層次去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驚歎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爲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爲眼底美景沁潤着心田,引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然後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你就在老舍身邊,你將怎樣抒發你此時的心情?使學生深層次體會到草原的美。

三、 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 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 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於形式。

3、 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 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 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學反思 篇3

成功之處:

一.藉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爲感性,化靜止抽象爲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於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課文,抒發美的情懷

上課的過程中,我努力讓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自己投入地誦讀,讓孩子們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感受課文中作者描述的內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藉助音樂,以及與文字內容相符的美麗的草原圖片,學生走進語言文字裏了,就如身臨其境一般來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無限秀美。然後,我抓住重點語句,如“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繡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慾流”等,通過學生的朗讀並結合圖片讓學生感悟、理解。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對“文章內容、思想感情、語言文字”產生了自己的讀書見解,對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語言美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學生經歷了這一讀書過程,心中自然產生了諸多感受,再安排配樂吟誦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朗讀出來,用有聲語言再現美,表達美。多媒體的'應用,減少了繁瑣而徒勞無功的講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啓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啓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爲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爲一體。

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後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由於製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據學生回答相機調出圖片,只能按照固定順序出示圖片,教學顯得不夠靈活。

3、反饋時提問的面不夠廣,優等生,中等生提問次數多,沒有照顧到後進生。

《草原》教學反思 篇4

看到這篇課文是那樣的熟悉,它是五年級學過的內容,在這一次新的統編教材裏又出現了,我覺得應該不用學了,只需一帶而過,完成練習題就可以了!

帶着這樣的想法開始備課,突然發現此次的重難點與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學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也許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備好課,走進課堂。按部就班的讀書自學,積累字詞,解決了基礎知識問題,開始探究學習。此次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寫,並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課文中,作者按照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順序描寫了草原的風光,最後還展開聯想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爲是五年級學過的內容,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輕鬆。剩下的2—4自然段則作爲略讀段落,從中體會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好客,最後,抓住課文中心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來體會蒙漢人民的深厚情誼。

再學這一課時,按照一定順序描寫景物,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成了本課的重點!所以學完這一課後,除了完成課後練習題,我還讓學生仿寫課文第一自然段,交上來的小練筆大多同學寫得不錯!

反思存在的問題:課堂講解過於繁瑣,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課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教學反思 篇5

《草原》這篇課文,是老舍優秀的名篇。文章語言優美,描會了引人入勝的草原風光。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緩的筆調描寫了第一次訪問草原時的所見所聞,用洗練的文字將寫出了草原美麗動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全文散發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讓人讀來回味無窮。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激起興趣,描述草原概貌

對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讀爲基礎的。因此,在教學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很重要的環節。我利用多種朗讀的形式,如分組讀,男女生齊讀,賽讀等方式進行展開。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整體把握,讓學生對老舍筆下“草原”這一美麗的景色有一個初步的感知。朗讀結束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訴大家,你覺得草原是怎樣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在於鼓勵學生自我思索,不僅對口頭表達能力起到鍛鍊作用,也培養了想象能力。

二.精讀課文,感受“景美和人情美”

(一)理順課文中心思路。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然後提出問題,你從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時什麼樣的?你是怎樣感受到的?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對文章的自主感悟。通過提問的方式,學生對草原的美麗有了進一步體會。交流感受結束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哪些文字能讓人感受到草原美麗?從而深入到重點的句段或字詞去品味草原的美。重點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恰當,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主閱讀中,體會草原“一碧千里”的優美景色。同時,也要藉助多媒體技術對草原美景進行展現,使學生能直觀感受草原美景。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想象變爲具體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訓練字詞句段時,需要採取尋找經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談論閱讀體會等方式得以實現,因此,作爲教學的一種工具,其輔助教學作用便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二)佳句重點學習,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句子,並且進行背誦。對第一自然段的敘述方式和順序進行講解,並且督促和指導學生進行背誦。在教學第一二自然段時,我抓住“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讓學生對草原“綠”和“廣闊”的特點有一定的瞭解。教學逐層伸入,接着重點賞析這樣幾個句子:

1.“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夠了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3.“在這種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這三個句子各有特色,作者通過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草原“綠”和美的特點。在品析這段文字時,主要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如“翠色慾流”和“渲染”等詞進行體悟。在教學中,我將讀和悟結合了起來。

景美體悟結束,該去乘着語言文字的翅膀去感悟草原人們的好客的熱情和人情美了。在體悟人情美的時候,要抓住關鍵的詞句如:“歡呼着,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描寫能看出蒙古族的熱情好客。在教學時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體悟草原人民語漢族的深厚情感。同時要想象這兩句話所描繪的情境。學生動手寫一寫。

(三)本課總結和一點思考

在本課的學習中,首先要關注的是人文主義情懷應該充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草原》一文文字平淡,無華麗的辭藻和跌宕的懸念,初看略顯簡單,但是,當整體閱讀後,讀者便被文章深深吸引了,因此,讓學生通過不斷地誦讀來理解其中內涵。從而欣賞文章的美麗和情懷,品味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導入——閱讀體會——多媒體展示——學生探究——欣賞品鑑這幾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喚起了學生的興趣。

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在語文教學中要以探究學習的模式來引導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體現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步的進行相應的學習,在促進學習深入發展的同時,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生硬追求“講”,而是要以引導爲主要方式。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想做到“方而不縱,散而凝神”。通過自由的思維,學生可以真正發現和品味到文章中蘊含的感情,從而學習相關知識。

新課標要求: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要學習方式,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深刻領悟文章的內容有着重要意義。同時,在教學中,也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思索。在學習中獲得快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目的之一。在今後的教學中,爭取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到以學生爲主,讓學生自主自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會。

《草原》教學反思 篇6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爲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琅琅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其神色、聲調,卻不盡人意。後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於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爲媒介,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這使我想起葉聖陶先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爲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麼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草原》教學反思 篇7

教學《草原》這一課後,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動,我被課文中所表現的蒙漢情深所感動,更爲課堂上學生的那份熱情而感動。我覺得本節課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課前,我讓學生欣賞歌曲《天堂》,在悠揚的樂趣中,學生的腦海中展現草原的美景。接着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草原迷人的風景畫,學生爭先恐後地交流自己積累的優美詞句。這一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了提問的情境,促使學生自主讀文,邊讀邊想,主動發現問題。我覺得學生提出的問題含金量很高,並掌握了基本的提問方法,學生在自主提問、互助解答的過程中,得到了老師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最後,我用動情的導語拋出牽引全文的問題:“……你們體會到了蒙汗民族間那濃濃的深情了嗎?把你們動情之處讀一讀、劃一劃、議一議。”在自學交流中,我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學中我還以“情”爲主線,積極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通過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唱一唱等學生喜歡的方式,充分地進行富有個性的語言實踐與體驗。再通過小組讀、表演讀、推薦讀、比賽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充分感悟課文內容,體味到了動情之處,並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漢人民之間的濃濃深情,特別是情到深處時,學生吹奏長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這時學生配唱,有的學生還不自主地與我共舞,更加深了學生的體驗。

通過這課的教學,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學情,善於處理學生“突發”的問題,知識面要寬,還要全心的愛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就能全面地認識、教育、發展三大任務,課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篇8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鍊的詩句總結全文,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文章篇幅較長,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採取了自由讀 小組讀 個人讀 品讀 最後我又爲學生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找風俗民情.理解了“騎馬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澀地給客人們唱民歌”、“小夥子表演套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禮節,也就知道了內蒙古人民對“我們”非常熱情,非常友好,爲理解文章中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作了厚實的鋪墊。

除此之外,還讓學生把文章與插圖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直觀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課下,我又爲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上網查閱你想知道的有關草原的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展課外知識.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從風俗人情這一角度着手進行閱讀,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掃除了閱讀理解上的障礙,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會更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強自己在電教技能上的業務學習.

《草原》教學反思 篇9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着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不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難度,再加上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挑戰。在講課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導學生把這篇文章學好呢?課後,我覺得蠻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某種啓迪。在第一課時,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投影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在音樂的伴奏下,我範讀了全篇課文。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便被草原的美麗吸引住了,從而產生了學習的慾望,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二.兵分兩路,既重景色的欣賞,又重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首先寫草原的美麗景色,再談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首先讓孩子們學習有關景物的描寫,然後再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民族情誼。這樣的教學,側重點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讀,在讀中感悟

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我儘可能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草原》教學反思 篇10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12課《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課文裏,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美,並從中受到美的薰陶,感受到我國少數民族的人文風情。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採取先整體感受到品讀優美句子的方式,並且結合本學期探索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鼓勵學生多讀課文,多講感受。

一、整體感受,把握敘述順序。

《草原》具有豐富的美育內容。初讀時,學生可以瞭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裏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給課文分段,並加上小標題。在全體學生自由朗讀、學習了課文之後,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課文,複習加小標題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長街送總理》等,再讓學生分學習小組,把本課的小標題按順序列出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輕鬆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二、品詞品句,體會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啓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揮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後讓學生讀出“我”讚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爲什麼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瞭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讚美草原。

同樣地,作者還通過描寫小丘、羊羣、駿馬和大牛等景物,勾畫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這裏,我讓學生去找表現這些景物特點的詞句,通過讀來感悟到作者被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從而產生了“驚歎”“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的感受。讀到這裏,師生都被這美境打動,腦海裏就會浮現出那美境的形象,體會到作者的神妙之筆,達到與作者感受同步,產生共鳴。

三、情景交融,自由拓展空間。

同學們在追求美的嚮往中陶醉了。此時,我把事先準備的《草原戀》這首歌曲播放出來,讓學生在悅耳抒情的音樂聲中輕鬆下來,閉上眼睛,放飛想像的翅膀,再把想到的在配樂聲中向同學們一一深情敘說。這樣一來,學生都積極舉手,個個都希望在同學面前講講自己美好的願望和感受。有的同學還準備了自己旅遊時的照片,告訴大家在旅遊中的所見所聞……在同學們都沉浸在草原的美麗之中時,我把課後作業展示出來。爲了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激發他們的做作業的興趣,我佈置了三種作業,讓學生任選一道題做,使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活動,我更加認識到了教學模式需要改革的重要性,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給予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積極去探索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方式,這纔是我們今後要走的正確的道路。

《草原》教學反思 篇11

《草原》是老舍先生採訪內蒙草原的一篇特寫。作者用細膩的筆調,以飽滿的熱情向人們展現了內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濃厚的草原風土人情,讚美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誼。文章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樣一個對偶句濃縮了依依惜別的感人場景,這句話是文章感情的昇華,也是文章中心的表達。

一、藉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爲感性,化靜止抽象爲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於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文字,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課文,抒發美的情懷

課中,我努力讓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自己投入地誦讀,讓孩子們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感受課文中作者描述的內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藉助多媒體展示與文字內容相符的美麗的草原圖片,學生走進語言文字裏了,就如身臨其境一般來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無限秀美。然後,我抓住重點語句,如“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繡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慾流”等,通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感悟、理解。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對“文章內容、思想感情、語言文字”產生了自己的讀書見解,對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語言美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學生經歷了這一讀書過程,心中自然產生了諸多感受,再安排配樂吟誦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朗讀出來,用有聲語言再現美,表達美。多媒體的應用,減少了繁瑣而徒勞無功的講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篇12

《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記述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境。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結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回味空間。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着作家的敘述,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瞭解西部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先抓住本文的線索,弄清課文的順序,瞭解課文描寫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達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練的詩句總結全文。

品味課文的精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作家老舍隨着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感情也在變化。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讚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寫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的語句,,通過品味、吟誦、想象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

總之,抓住本文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教學,及時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情境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初步瞭解本課的寫法對今後學生的作文有一定的借鑑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做好引導。

《草原》教學反思 篇13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們的夢想,遺憾的是久未成行;這堂《草原》,經過課前的精心準備,深入挖掘教材,與學生融洽配合,終於實現了一場心靈的旅行。 首先培養學生在識字寫字中滲透語文味結合課標中提出的“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這一目標求在教學生字環節,我重點抓了“貌”字的字源進行呈現和講解,通過漢字的演變,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了主動識字的習慣。學習渲染和勾勒,除了認讀準確,更要理解詞語的含義。我通過圖片的方式給學生呈現,用與之前學過的《魚游到了紙上》中出現的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進行對照,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同時又引出之後要學到的“白描”“細描”寫作手法,爲下文埋下了伏筆。

教學本節課時要教育學生在閱讀中挖掘語文味首先,課堂的開始用兒童詩導入,既輕鬆自然,又充滿詩情畫意,給學生提供了從另一種角度欣賞草原的視角。其次,在文本的解讀時,側重了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比如通過瀏覽課文,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景和人的特點;突出了閱讀批註能力的訓練,比如,讓學生畫出感覺優美的句子,並想一想爲什麼覺得美;側重了文本寫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設計的就是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從比喻、擬人、反覆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中體會細描手法的精妙,通過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這樣白描語句的朗讀和體會,發現另外一種文字的魅力,體會不同寫作目標可以選擇不同寫作手法的道理。同時,將第一自然段轉換成小詩的形式,師生共同朗讀演繹,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讓學生欣賞文字的美。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夠成熟之處,一是教師自身的教態不夠熱情大方,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還有待加強;二是課堂後半部分處理有些倉促,白描手法的引導和挖掘不夠深入,學生掌握起來還有一定難度;最後,學生在小組合作 學習中仍存在參與不夠積極,部分學生不主動的問題,這些都應該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提高。

《草原》教學反思 篇14

《草原》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了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

在教學中,我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整合的網絡信息領域。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我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學生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表現了出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興趣和求知慾,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的發揮。這種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每個人的潛能,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

一個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爲此我播放了一段韻律歡快的“鄂爾多斯舞曲”。樂曲調節了課堂裏的氣氛,改變了教室裏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維,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發揮。當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到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後,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使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盡情的享受着蒙古人民的熱情。文本融化了成孩子們的智慧,歡快祥和的音樂中促成了孩子們語感的形成。在本節課教學接近尾聲時,伴隨着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我再次讓學生整體讀課文,感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把這節課帶入了高潮,雖然話已盡,但是情未了,本文的中心又一次得到提升。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

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在研讀“喜迎遠客”時,我出示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抓住“襟飄帶舞”“飛”“歡呼着”等重點語句感悟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通過優美的畫面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到“盛情款待”的美好境界。“奶茶、奶豆腐、奶酒,大盤的手抓羊肉”畫面的出現,使孩子們不知不覺的興奮起來。場面隆重而熱烈,感受到草原人民熱情好客的同時,進一步體現出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的真摯感情。爲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

3、體驗文本,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只有對話,纔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才能彼此接納,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親近文本,“激情相見”部分從四個“握”字體會見面時的親切,我很激動的與一個學生握手做示範,立即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孩子們立刻模仿起來,肢體語言使孩子們對草原人民的熱情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與文本碰撞,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學生的個性也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師生對話就成爲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

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爲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

《草原》教學反思 篇15

《草原》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爲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看圖片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像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瞭解草原等環節。

單純地通過語言來想像從沒見過的景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爲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播放了圖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馬上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積極發言描述自己通過歌聲彷彿看到了什麼,我順勢要求他們用完整、優美的語言說說想像中的草原,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感受到文中優美的語言,這時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課文的句子,很自然的達到積累優美語言的效果。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最終讓學生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自主學習,並得到全面發展,取得學與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點設計了美圖配佳句這個教學環節,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教學這一環節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在小組中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在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所描寫的意境,但他們腦海中抽象的畫面怎樣具體地再現在其他同學面前呢?再用語言來描述的話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語言大師的範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網上大量的圖片資源,讓學生選出他們認爲最適合所選句子。設計這個環節有個目的:一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出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並通過圖片再現在學習夥伴的面前;二是讓學生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我們不是通過字典來理解什麼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過鮮活的、真正的草原風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單純是感受,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實際是他們對文章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交流意見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鍛鍊。

正是有了讀和說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麼到位。在學習蒙古族朋友的 熱情好客時,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來體會。在彙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多媒體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課件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複雜的、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問題情境中展開學習,展開討論,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學得自信。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單把知識呈現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與知識牽手,將學生帶入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殿堂,爲他們以後的終生學習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知識海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