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選11篇)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髮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學難點

借鑑本文的分析方法,培養求異創新的思維方式,並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設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徵?說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說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

1、含露者,是說黛玉的兩眼常似溼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後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爲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說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3、“蹙”是皺眉的意思,皺眉應該是身體不適或者心裏不痛快的時候的一種表情,也正合了後面的描寫。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從何呢?

對於《紅樓夢》這部鉅著來說,這20個字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隻要我們仔細斟酌就會發現,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內了。如果說魯迅作品的每一頁都擠滿了研究者的腦袋,那麼《紅樓夢》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浸透着紅學家的心血,可見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們就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並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啓發。)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閱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 (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 (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臺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爲“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

“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麼發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 引導:句式。

2、對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爲“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是怎樣評價?

總結: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讚美時並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接詞,相當於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精神。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後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爲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後有什麼變化?

明確:原文屬於細節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後,優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描寫,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髮衝冠,非常形象,彷彿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麼時候惜,什麼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閒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說推,敲,也可以說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

小結:以上作者從句式、字數、字眼三個角度闡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總的來說他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第二課時:

導語:上次課我們已經詳細的分析了這篇課文,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往下學。

我們知道文學是感性的,它需要我們有一顆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讓我們發掘文學的契機,而想象卻可以讓我們飛翔。下面我就給大家一個字,看看通過 “水”這個字你都想到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交流。

總結:在寫作中,聯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聯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樣了,那就沒有意思了,(聯繫高考)。聯想走入習慣的渠道以後就會產生“套板反應”,就如第七段所寫的,找同學讀課文(從第七段開頭到“就是套板反應”)。

八、那麼大家在平時有沒有被套板反應套住的經歷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學以致用:

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 , 自豪 , 令人歎服 。

大家填寫詞是什麼?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麼?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意,前提是要腦子裏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裏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麼創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裏,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

回顧課文內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廣射虎 咬 聯 想

要 文 要

韓愈推敲 字 套板反應

-------------------------------------------------

↓結

達到藝術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唐·賈 島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唐·盧延讓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

——福樓拜對莫泊桑如是說

四、朱先生主張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並不贊同他的觀點,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爲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全班分組討論:對朱光潛和馬南村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總結:

1、這只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而已,沒有對和錯之分。有的書有的知識必須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識;而有的書則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瞭解即可。在讀書的時候要有所選擇,有所篩選和區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礎上開始的,陶淵明,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決定的,有些知識他們可以作到一目瞭然,不必細細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諦,而我們的還沒有到達那樣的水平,所以,還要以咬文嚼字爲主。

五、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是文藝隨筆,以漫談的方式,與讀者促膝而談。運用了舉例子,做比較等論證方法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六、質疑:

學完這篇課文,還有哪些不明白不確定的地方?

老師質疑:

1、朱先生對一個詞非常的鐘愛,讓大家找一下,並查查是什麼意思。

明確:玩索。

2、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等。

七、總結重點字詞:

援例 斟酌 詞藻錙銖必較 蘊藉付梓尺牘 陳言務去

八、隨筆練習:

1、任選一個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進行描寫。

要求:標新立異,避免套板反應。

題目自擬,300—500字。

2、考點分析:擴展語句

根據特定的情景增加詞語,使文字表現出特定的內容

“早晨,太陽發出光芒,樹上的鳥兒鳴叫着,樹下的流水流向遠方。”

① 要求擴展後的句子要抒發主人公歡快的心情。

② 要求擴展後的句子要抒發主人公苦悶傷感的心情。

3、課堂作業,課堂小結

假如你的同學現在在日本留學。你打算給他(她)寫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會選擇用怎樣的文字來表達你的情感。請寫在作業本上。

分析:作業的開放性很大,這是對《咬文嚼字》一課最好的總結。通過這種寫作的形式,讓學生充分領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義。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啓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爲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這裏,我想搞個小調查:我們班裏大家公認的讀書最多的是誰?

學生推舉XX。

那麼,我想問你,你讀書有什麼祕訣沒有?是不是讀書讀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麼,你讀書就是像陶淵明所倡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的這種境界了。有沒有較起真來,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時候?

生:也有,

師:這是讀書,那麼,我還要搞一個小問卷調查:這次是有關寫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經教師“硃批”之後,下發到你的手裏,大家的習慣當然是首先看教師給的分數,看完分數之後呢?有沒有誰還會認真看一看教師改過的地方,想一想教師爲什麼會在這地方劃出一道線,或者劃出一些圈,有沒有誰會在老師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進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說,自己的文章被老師批閱之後,還有沒有興趣或者習慣進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沒有這樣的同學?

沒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個比方,建築工人把房子蓋好以後,如果你住進去,你一般要經過一道什麼程序?

生:裝修。

師:對,裝修。裝修的目的是什麼?

生:美觀,實用。

師:如果原先的設計不太合理,還應該怎麼辦?

生:改造一下。

師:對,改造一下,讓房屋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有居住者的個性要求。

師:明白我這個比方的意思了嗎?

生:明白了,寫文章要咬文嚼字。

師:不單是寫文章要咬文嚼字,讀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讀文章,這裏主要是精讀文章,如果沒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讀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寫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寫的文章就可能流於膚淺,缺乏深意。大家說,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師:以後在學習語文中,是不是應該大大提倡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應該

師: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紹

師:我們這一冊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學問家朱光潛先生寫的小文章,就是關於這咬文嚼字內容的。我們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潛情況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學,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致力於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他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標

師:好,我們說,這是一篇大學問家寫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讓我們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教益,給我們學習語文有什麼啓發。這就是我們這一課的學習目標。

打投影:學習目標: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啓示

四、切層概括

現在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粗讀一遍文章,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文章有幾段?標出標號。

2、文章觀點性的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什麼?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師:好,粗讀一遍,回答剛纔我提出的兩個問題。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觀點性語段在最後一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

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

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應該有謹嚴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斷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纔可能達到藝術的完美。

這個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這個道理比較簡單,好了,這節課目的達到了,怎麼?下課吧?

生:下課?

師:接受這個觀點容易,知道是什麼比較容易,比較難的是怎麼辦。

師:對。咱們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語所說的那樣“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哪。對,咱們還要從大學問家那裏學來咬文嚼字的本領。

師:看一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內容。這些都是具體咬文嚼字的的實例。總共有幾個實例?

1、演員替郭沫若改臺詞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龍團》中兩句的剖析

5、“套板反應”

五、具體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話:以上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問:作者是不是很“隨便”地舉出這幾個實例?

生:不是。

師:那麼,大家給這5個實例歸一下類,看有沒有層次上的分別?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關詞語的聯想意義的。

師:好。我再問一下,3個修改的例子中,有沒有越改越好,有沒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沒有怎麼改怎麼好的。

生:有。1是修改後增色不少的,表達效果增強了;2是改壞了的。3是怎麼改怎麼有理的。

師:你把第1個實例中有關修改後增色的分析給大家找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3

目標要求:

1、學習本文的語言,積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本文獨具的論證方法。

3、評價作者的觀點,借鑑吸收。

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代文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孟石。

預習解決:

1、給下列字詞注音。

涎( )茗( )鏃( )沁( )藻( )濫( )

2、解釋下列詞語。

援例:

深惡痛絕:

錙銖必較:

索然無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遊離:

意蘊:

蘊藉:

流弊:

下乘:

3、閱讀課文,解決下列問題。

①你認爲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②本文論證方法是什麼?是否能說明問題?請舉例說明。

③你對作者的說法都贊同嗎?若有不同看法,試舉例說明理由。

學習研究:

1、弄清本文的結構,概括說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綱。

一、引題(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論證( 段):

咬文嚼字 三、進一步論證( 段):

四:總結( ):

2、閱讀課文第6段,回答以下問題。

①作者說自由直接意義和聯想意義,用了兩個比喻,本體和喻體之間有何相似點?

作者用這兩個比喻恰當嗎?說說看。

②文中說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它的妙處就在於不即不離、若隱若現之中。根據作者的分析,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豐富和有蘊藉是怎麼理解的。作者寫這個例子又是什麼目的。

③下列說法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字的聯想意,由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對某字聯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確定性。

B、與科學的文字不同,文學的文字不靠直指意義而是必須用聯想的意義來表現,詩尤其如此。

C、聯想的意義在文學創作中難用,因爲它是遊離的、個性化的;同樣,讀者若不瞭解其中某些關聯和意味,也是難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學之所以爲文學,就在於作者善於根據文字在歷史過程中所積累的種種關係,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聯想意義以創造獨特的境界。

3、 細讀課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題。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麼?與第6段相比,它的論證角度有什麼不同?

②文中說,從前作詩文的人寫不同的詩文往往用一些現成的不同的套語濫調,作者對這種做法是持否定態度的,那麼,我們對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識等到底應持什麼態度?作者沒有說,你是怎麼看的?

③套板反應的實質是什麼?請用3個字概括。

④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作者是從兩個角度說明原因的,請分別用4個字概括。

就作者說:

就讀者說:

⑤惟陳言之物去,這是一句最要緊的教訓,這裏的教訓是什麼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這裏的作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4、 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並摘錄下來:

5、 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6、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爲起主要作用的是什麼?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於那個範疇,它的精髓在什麼方面?

8、研讀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文學之所以爲文學,就在這一點生髮上 面一段,思考解決下面的問題:

爲什麼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文意加以 回答:

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爲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麼?

以下表述是否與作者原意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因爲藍田發生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爲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9、既然語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爲什麼反過來說你 不 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10、結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並回答聯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繫: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觀點

2.能力目標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髮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學習重點

明確“咬文嚼字”的真正含義。

學習難點

品味妙語佳句。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導入

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爲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題

“咬文嚼字”一般解釋爲:過分地斟酌字詞(死摳字眼,不領會精神實質)。作者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的意義,就是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認爲語言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文字的優劣要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現的意境上去辨別,文字的運用,要從思想感情的透徹、凝練、創新入手。

二、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 筆名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朱光潛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不尚空談、着眼現在、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他的座右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個自然段,可分爲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層次大意的基礎上,討論中心論點。

2具體研習,突破重點、難點。

第1段從實例入手,引入論題→第2題以靜態例(《史記》李廣射虎)與動態例(賈島苦吟)初步論證中心論點→第3段以正面例(東坡詩句等)與反面例(“套板反應”現象,說明咬文嚼字之難,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總結。)

解說: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頗易引起爭議,這是因爲:一是本文結構與一般的議論文不同,它不是從觀點出發,進行演繹論證,而是從個別到一般,然後再到個別;即從實例到論點,然後再展開證明;這樣它便不是開章明義,而是中間揭旨,中心論點在第3段纔出現。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論點,有的重要論據貌似中心論點,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這樣的話,並且課後練習第四題的設計(“從讀過的詩文中再單一兩個例子說明這個論斷”)也很能迷惑一些淺嘗輒止的學生。爲此中心論點的辨析要作爲重點,並且讓全班學生充分參與,討論與評析並重。)

3欣賞品味。

課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計有7個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個句羣(意羣)。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論點,第②句岔開,稍帶一筆說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開。第④句承①③說明原因。第⑤句進一步申說。第⑥句與第⑦句(含例)是從反面證明。如作圖解,可這樣畫。

剖析這個核心段可以確立其在全課中的地位,進而有利於確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窺知作爲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潔謹嚴的風格。

4課堂訓練。

①本文標題與中心論點的關係。

明確:觀點與論題的異同(前面題解時沒觸及):①論題只是要論述的問題,論點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②論題多用短語及非判斷句,非陳述句表達,而論點則要用判斷句或陳述句表達;③論題指示、框定觀點;論點圍繞、點擊論題。

②完成課後練習二。

明確:A朱光潛與馬南鬱所論述的對象不盡相同:朱文兼顧閱讀、創作兩方面,馬文單說閱讀。如果說閱讀有時只須觀其大略而捨棄細枝末節的話,那創作則決不可粗枝大葉,須知煉字即煉意,即調整思想情感,最精確地表情達意。

B“不求甚解”“觀其大略”這是粗讀,“咬文嚼字”“錙銖必較”這是細讀。有的書只須粗讀,而且有時受種種條件(如時間)限制,也只能粗讀,但粗讀並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還是要做到“會意”。有的書必須細讀,如文藝欣賞,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潛其中。

C讀書不求甚解的人並不一定反對咬文嚼字。多數認爲“未曉處且放過”,不要死摳,待一段時間可以再細讀。

因而這兩種讀書方法和態度並不完全對立,讀書究竟取何法要視對象和條件而定。

(解說:這兩道題的設計很有匠心。第1題考查歸納推理(概括能力)。第2題所用的材料曾在舊高中課本第六冊選用過。摘錄馬南郵貌似截然相反的觀點及論據,讓學生進行比較辨析,有利於培養辯證思維的能力。選這兩題作爲課堂練習旨在鞏固對本課中心論點的認識,並初步培養對讀書的正確態度方法。)

5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通過對文章論證結構的把握、段落層次關係的分析以及典型語段的品味來揭示文章的中心論點,最後我們還通過做課後第二題,達到對作者觀點的進一步認識,並初步評價了作者的觀點。

(解說:此小結旨在使學生明確本課所有的教學活動是圍繞着分析和評價作者的觀點的教學目標進行的,專心致志,決不旁鶩。作者的觀點總的來說是正確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讀對象及讀書條件等刻意套用。)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三、四題。

2自選一個段落分析作者如何運用例證法,即怎樣運用實例充分展開證明論點的?

[課堂板書設計]

(預先寫在投影塑料紙上,按授課程序逐步顯示)

補充資料:

題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註解: 幽居:指隱居處. 雲根:古人認爲雲生在山石上,石爲雲根. 幽期:歸隱所約的日期.

譯文: 幽閒地住在這裏,很少有鄰居往來,只有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的小園.鳥兒歇宿在池邊的樹上,歸來的僧人正在月下敲響山門.走過小橋呈現出原野迷人的景色,雲腳正在飄動,好像山石在移動.我暫時要離開這裏,但不久還要回來,要按照約定的日期與朋友一起隱居,決不食言.

錦 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錦瑟呀,你爲何竟然有五十條弦? 每弦每節,都令人懷思黃金華年。 我心象莊子,爲蝴蝶曉夢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鵑,寄託春心哀怨 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 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

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 只是當年卻漫不經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塘路,但目送,芳塵去。——眼看此女走近又離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猜想她住什麼地方?有夫否?

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或許是那女子氣質高雅,使人想他應住在這種“月臺

花榭,瑣窗朱戶”的華屋吧。

碧雲冉冉衡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從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來,寫了斷腸句。

試問閒愁都幾許?——心全亂了,愁緒滿懷。

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喻情於景,愁如一川菸草,偏此時又下起梅雨,滿

城飄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時確實使人惱啊。

賀鑄一生所識女子頗多,爲何只對此女有這種情思,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位女子與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產生“移情”心理;二是這位女子與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貼近,使用權他一見而鍾情。

宋?蘇軾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小團月是一種名品茶(在當時是貢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紅杏枝頭春意“濃”

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 《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彀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縠皺:即皺紗,喻水的波紋。

浮生: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

劉公勇在詞話裏稱“一鬧字卓絕千古”。“鬧”字好就好在準確、鮮明、生動,帶有動態地刻畫春天的蓬勃生機,並把作者對春天這樣一個萬物萌發,生機盎然的季節的到來的欣喜用一個“鬧”字表達了出來。作者的感情態度盡含於一個鬧字之中。

【教後感】

本課的教學設計試圖將“活動式”教學思想體現在常規閱讀教學中,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地落入常規教學的窠臼,不過由此獲得的幾點感受當可作爲進一步“活動式”教學實驗的經驗。

一、閱讀課的“活動式”教學必須充分重視課前的準備活動,否則僅僅依靠課堂的當下閱讀將使討論活動流於膚淺化和形式化。

二、每節課的活動項目應儘可能單一集中,不宜寬泛分散。應使學生思維興奮點集中於一、二點,精心安排好活動程序,活動討論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體現。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概括文章內容,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髮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概括文章內容,理出作者觀點。通過練習,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

⑴立足課本整體感知

⑵跳出課本 拓展延伸

⑶品評鑑賞培養能力

⑷舉一反三 遷移應用

一.導語

1.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

《現代漢語詞典》咬文嚼字的解釋: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

2.《新民晚報》某日頭版頭條登出了一條新聞,標題是:

論壇開講,“福”臨上海

報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總裁會議在上海召開的新聞。

(發問)標題中,哪個字最吸引你呢?(學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這個“福”字 ,因爲這個“福”不僅扣住了“福布斯論壇”這個名詞,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學界人士聚集我們上海,討論經濟發展問題、爲經濟把脈,這對正值經濟大發展的上海來說,可不是福分嗎?這一個“福”字用真是生動。

我們古人也講“吟安一個字,捻短數徑須。”看來“咬文嚼字”不一定總是貶義。作者使用它作題目,顯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讓我們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課文)

二.教學過程

1.作者介紹: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表達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學,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致力於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他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文章觀點性的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什麼?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觀點性語段在最後一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

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

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概括:1、應該有謹嚴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斷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纔可能達到藝術的完美。

3、“下課”

我們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語所說的那樣“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還要從大學問家那裏學來咬文嚼字的本領。看1-5段的內容。這些都是具體咬文嚼字的的實例。總共有幾個實例?

1、演員替郭沫若改臺詞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

3、 推敲

具體分析:

1、同學集體朗讀,請個別同學示範朗讀,然後比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1個實例中有關修改後增色的分析給大家找出來,比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個實例中作者認爲修改後失色的語句讀出來。

3、介紹關於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會選哪個?同學分小組討論然後小組代表發言

板書: 郭沫若改字——是改這——感情變化

王若虛該文——增與減——意味全改

賈島作詩——推與敲——意境有別

小結:3個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爲什麼?

1是修改後增色不少的,表達效果增強了;

2是改壞了的。

3是怎麼改怎麼有理的。(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4、課外拓展

操刀上陣來“咬文嚼字”,老師擺出實例,學生搶答。

1.《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

提示:綠字作動詞,擬人手法生動再現春到江南景象

2. 紅杏枝頭春意“鬧”

提示:劉公勇在詞話裏稱“一鬧字卓絕千古”。“鬧”字好就好在準確、鮮明、生動,帶有動態地刻畫春天的蓬勃生機,並把作者對春天這樣一個萬物萌發,生機盎然的季節的到來的欣喜用一個“鬧”字表達了出來。作者的感情態度盡含於一個鬧字之中。

3.眼看朋輩成新鬼

提示: 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眼看”沒有“忍”字的悲憤意味。

4.(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示:文字的好壞要看錶達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簡。

5.前村深雪裏,昨夜數(一)枝開。齊己《早梅》

提示:一字更體現出其“早”字

5.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是在重點賞析的基礎上,討論了作者在品味語言和運用語言上給予我們的啓示,並且也小試了一番身手。作者這種勇於質疑的嚴謹治學的態度,對於我們的閱讀、寫作將會有重大的指導作用。認真讀書學習,學會品味賞析,加上不斷地練習,我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纔會真正的提高。

6.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題

(2)從自己的閱讀中找材料來“咬文嚼字”一番,並寫下分析內容。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通過對文中幾個實例的品味,體會斟酌文字與精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係。

教學重點:

體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

教學難點:

學會在閱讀和寫作中“咬文嚼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咬文嚼字”《漢語大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學問;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幻燈片顯示)

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咬文嚼字》,則提倡我們要咬文嚼字,那麼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樣新的意義呢?作者爲什麼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簡介:

三、分析課文觀點:

1、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新的含義?(讀第3段)

2、作者爲什麼提倡咬文嚼字?

明確:看課文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關係密切

(2)《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剖析用聯想義,意蘊豐富

(5)“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濫詞舊語,毫無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討論基礎上列舉課外尋找的實例並加以評說。

教師先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先行進行解說,如:

(1)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2)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3)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4)填詞: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提示: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大家填寫的詞是什麼?知道作者是怎麼寫的嗎?

明確:爲什麼大家想到的是歎爲觀止之類的詞呢?說明“套板反應”在起作用。

小結:在總結課內外諸多實例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換了文字就同時更換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運用:

課堂口頭作文練習:任選一詞口頭說一段話,要表達出主觀感受。

1、太陽雲天空校園人們小路

2、我樹林飛鳥風

六、作業佈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讓這一段精練,讓它能與你的豐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詞害意。好不好?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漢語中出現的錯別字的原因。

2、掌握避免錯別字的幾種常用方法。

3、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掌握避免錯別字的幾種常用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某生愛寫錯別字,老把歇寫成喝。

他有篇日記寫道:“班長指揮我們擡大糞,大夥乾得很起勁,誰都不敢喝一喝。後來我們實在有些累,就揹着班長偷偷喝了喝。”

二、互動

1、試試你的火眼金睛

下面是從一些報刊中摘下來的句子,請同學們找一找裏面的錯別字。 ①聆聽時代的蛩音(某報“社會週刊”一篇文章的標題)

②採用先進的“快思邏輯”系統,就算是量度微弱或不規則的脈膊,也準確無誤。(廣告)

③筆者又送上特地帶來的糖果,主人趕緊接過又馬上貢奉在祖先排位前。(《探訪洞穴民》)

④我們登上了……的主峯,登高遠望,一攬衆山小。(圖片說明)

⑤ 以我之薄力是圖勞的,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這小園的消失。(《永久的輓歌》)

⑥本刊的發行量在全國文化綜合類期刊中始終高踞榜首。(《本刊重要啓事》)

⑦輕時局部凸起,略帶搔癢。(某月刊文章)

2、下面是一個網友發的帖子,請你將它翻譯成現代漢語。

偶剛到米國,舉目無親,5646,經常555~~~~~,無意中在網上遇見一隻大蝦,是個帥氣的gg,他是一論壇斑竹,很有才氣,風流周黨,醬紫,偶這隻菜鳥很快和他成了好朋友。

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以上這些現象?

4、導致錯別字的原因有哪些?

5、怎樣消滅錯別字?

三、課堂小結

世界上大約有6000種語言,但每年有25種語言消失。

有人估計,到本世紀末90%的語言可能會滅絕。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都提出警惕“語言入侵”、“文化入侵”的問題。許多國家在維護民族語言方面,態度非常鮮明,立場非常堅定。

1992年,法國國會鄭重地把“法語是法國的官方語言”這句話加入到法國憲法中。1994年,法國又出臺了新的法律,規定公共場所的所有標語、公告牌必須用法語書寫,原文是其他語種的也要翻譯成法語,而且法語字母不能小於原文。

2000年,波蘭制定一項法律,規定所有公司的推銷廣告和產品說明書必須用波蘭語。

2001年,普京總統就簽署一項要求維護俄語“純潔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語中濫用英語單詞。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

2.借鑑吸收其中精華.

重點難點: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啓示.

預習點撥:

1.研讀兩遍,初步瞭解文意.

2.篩選重點字詞,查閱工具書予以掌握.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熟習課文,把握結構,分析評價課文觀點,注意篩選重點語句,嘗試借鑑吸收其中精華。

導讀學練:

一.誦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1.瞭解有關常識:作者朱光潛,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從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詞加以解決:

正音:

下乘

蘊藉

付梓

瞭解詞義:

咬文嚼字----

推敲———

蘊藉———

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頭歸納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兩句話):

2.分析結構,歸納要點: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闡明的密切關係,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講的使用負面:

三.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1.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並摘錄下來:

2.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3.文章標題與觀點的關係是怎樣的,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關係的論述,再注意標題的基本義與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後聯繫個人的學習及寫作情況來談):

四.分析.借鑑:

1.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爲起主要作用的是什麼?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於那個範疇,它的精髓在什麼方面?

鞏固訓練:

1.研讀課文,結合個人平時學習及寫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觀點。

2.進一步從文中篩選出重點語句,加以理解

並借鑑吸收。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進一步分析篩選,借鑑吸收.

重點難點:結合文意深入理解.

預習提示: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見解認識的語句加以體會.

導讀導練:

一、進一步分析借鑑:

1.研讀“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文學之所以爲文學,就在這一點生髮上

面”一段,思考解決下面的問題:

爲什麼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文意加以

回答:

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爲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麼?

以下表述是否與作者原意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因爲藍田發生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爲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2.爲什麼作者認爲“惟陳言之務去”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3.既然語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爲什麼反過來說“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

”,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麼?

5.結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並回答“聯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繫:

6.根據文意回答,“聯想”“習慣”“套板反應”之間的關係如何,爲什麼說“套板反應”與創造的動機是仇敵?

二.深化理解:

1.結合文中的分析,你從所讀古詩詞中舉例談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藝術性:

2.結合個人寫作情況,談一下自己對“套板反應”的認識及克服的方法:

知識鞏固:

1.下列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組是()

Α.尺牘

剝琢有聲

學福五車

刻苦自勵

B.蘊藉

點鐵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濫

自鳴得意

流涎

索然無味

D.岑寂

不即不離

凝鍊

錙銖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誰說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陳言之務去.

③雜花生樹,羣鶯亂飛.

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作者認爲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修改”實在遠不如原文”,並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你如何理解這句話,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對改前與改後還有什麼見解嗎?

4.拓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寫何景,口頭表述,並深入理解其特點。

〈〈咬文嚼字〉〉學案答案

第一課時:

一.1.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

〈〈文藝心理學〉〉〈〈詩論〉〉

2.zī

zhū

cén

chéng

yùn

jiè

詞義:略

二.

1.略

2.闡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係(句式,文字增減,字眼)

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正面:善用聯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套板反應,全無新奇意味。)

三.1.(見篇末)

2.略

3.一致。其基本性在於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強調的是“調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觀點注重的是語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點,而作者特別強調了它在情感表達上的效果。

3.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要結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達。

第二課時

導讀導練:

1、前者:意義固定,偏於類型;後者,意義遊離,偏於個性。:清茶泡在泉水裏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陳言之務去”,纔不致滑入套板反應,在思想情感和語言上創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語言與思想情感的關係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形式與內容是相隨而變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導的,但語言也影響思想情感,語言上刻意創新,也能推動人們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層去想。

4、是匠心獨運的創作。

5、由字的聯想的意義形成新的意境。

6、(1)、聯想起於習慣,因習慣而滑入套板反應。

(2)、套板反應是走熟路、走老路、無創新,故說“套板反應”與創造的動機是仇敵。

鞏固知識:

1、C

2、分別是:謝靈運、韓愈、丘遲、王安石

3、略

4、提示:從展示的畫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9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語言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需要鑄造。本課作者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這些內容,對於學生的閱讀寫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既有理論上的點撥,又有示例上的闡述說明,同時不乏趣味性。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習語文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涉及表達交流運用諸方面。據平時瞭解,學生的閱讀面不是很廣,寫作上基本表達還行,流暢度上沒有太大問題。至於語言的推敲錘鍊、表達技巧等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需要增強“咬文嚼字”的意識,需要培養一種謹嚴的精神。不管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都應對他們理論和實踐上的引導,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義,及其作者的解釋。

2、瞭解字詞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煉字也是錘鍊思想感情。

3、提高速讀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對文章分析評價,借鑑其由表及裏的藝術手法。培養正確運用語言的習慣,培養“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的精神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文中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係,對應融合。

根據自己的經歷及認識評價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難點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據文章觀點及內容獲得閱讀和寫作上的啓示。

四、設計思路

1、教法構想

列舉古代一些煉字的例子引入課文,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觀點,重視討論解決問題,過程中應注意一步步引導。

爲全面理解文意,設計對比閱讀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從不同

角度看問題。

2、學法指導

重視課前預習,理解文章基本觀點。課堂上學生集體討論,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重難點方面作適當點撥。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思考兩種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學實施

1、課前準備課文朗誦音頻、錄音放音機

2、教學過程(安排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溫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潛概況

2、重點字詞讀音釋義

3、文章的整體思路及論證方法

4、引入新課(分析討論文章內容,加深理解)

(二)繼續探討課文,解決重難點

1、朱光潛對“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結合《題李凝幽居》的意境,談談你的理解。

(討論後師總結)作者的分析評論就是獨立思考,言之有據。他認爲“敲”比“推”好,同學們也應有自己的看法。適合當時意境的纔是最好的,就像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纔是最恰當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1)從文段中歸納兩種意義的區別

(2)體會蘇軾“天上小團月”的妙處

(學生品味討論,師總結)用“小龍團”只能體現出其與衆不同或絕非凡品,而用“小團月”卻能很好地傳達出一種特殊的讓人心曠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裏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兩者是不同的。同學們應認真體會這其中的妙處。

(3)小練習: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藍田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爲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A、C兩項不符合,曲解了東坡之意)

3、探討第七段,完成思考題。

(1)文學創作上的“套板反應”是指什麼?爲什麼說它和創作的動機是“仇敵”?

(學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應”的示例,看它們有怎樣的共性。教師步步引導,再舉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並啓發學生反省自己在寫作中有沒有同類現象,或者自己所看的報刊雜誌類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套板反應”本是文藝心理學上的術語,文中是指運用文字的聯想意義時,常常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人們也就安於這些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提到才高學深便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套板反應”使人安於套語濫調,沒有新奇的意味,從而束縛了語言的創新,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而創作的動機就是要創新,要追求新的內容,新的表達,它們可以說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說是“仇敵”。

(注意: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寫作要創新,並不是全盤否定舊的東西,它強調的是不能安於套語濫調。比如一些典故成語等,有着豐厚的文化意蘊,適當地運用亦能爲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學生活動:舉例說明“套板反應”的危害。

(三)從整體上理解全文,並擴展。

1、主要觀點: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潛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樣的態度?

(主要是總結全文,仍要先強調“咬文嚼字”的成語意義及本文意義。)

本文認爲在閱讀和寫作中應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們要克服“套板反應”,運用文字時切實體會思想感情,運用準確的文字,不能用俗濫的語言表達俗濫的思想情感,並且要有謹嚴的精神,文中通過許多例子說明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們在創作和欣賞中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學生活動:學習本文,你對咬文嚼字持什麼態度?

(開放性討論,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四)對比閱讀理解: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本文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不要咬文嚼字,並列出理由。該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結合課後習題的閱讀資料,先由學生說,師最後總結)

朱光潛與馬南邨的不同見解,緣於講的是不同的問題。朱光潛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說的是精讀,精讀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馬南邨說的是博覽羣書應注意的一點,不要太精細和固執,是泛讀。這種方法的讀書,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他們說的是兩回事,都不失爲有益的教誨,我們要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指導我們的實踐。

(五)課堂延伸與課後作業

1、關注語文,咬文嚼字:

(1)比較不同表達的不同效果

這兩句話要說的內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陳述句,B句採用了反問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感情色彩,增強了讚美的語氣。

(2)體會字的選用

句中“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明淨,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更重要的是,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脫內心苦惱的思想感情。

2、課外作業

(1)對《咬文嚼字》的內容進行“咬文嚼字”

(注重個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號中文字的運用

A、(忍)看朋輩成新鬼

B、紅杏枝頭春意(鬧)

C、雲破月來花(弄)影

D、羌笛何須(怨)楊柳

板書設計:

不同句式

↗↘

文字關係着思想情感文字增減動文字即動情感

↗↘↗

不同字眼

善用→意蘊豐富

↘↗

文字的兩種意義:直指意義、聯想意義

濫用→套板反應

設計體會:

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表達交流和寫作實踐中,能否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對此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給我們很好的啓示。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構想設計,本案採取的是啓發、探討式教學,重在學生參與,主動地協作解決問題,並要聯繫自己的閱讀寫作實踐。

本設計第一課時重在整體感受文章內容,重點理解分析前三個事例。分析過程中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他們個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賈島“推敲”的事例。第二課時重在誤用字的聯想意義而產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應”,在教學中應循循善誘,設法引導學生的專心投入,去聯繫自己的閱讀寫作實踐,真正意識到寫作應創新的必要性,從而推陳出新,不斷自勵,逐步趨於用字藝術的完美。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我覺得教師就應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課後進行反思,“業精於勤荒於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會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學水平,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的。本設計重視學生的參與,體現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爲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誘導學生方面應嘗試多種方法,靈活一些。

課堂教學就應有充分的師生互動,其實有很多東西學生是完全能解決的,只需要教師稍微一點,即點化式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話說得很好,我們做教師的就得充分意識到這點,及時恰當地給予指點,把教學這條路走好,把學生帶到光明而有價值的地方。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10

教學重點

學習評價鑑賞文學作品的方法,掌握評價鑑賞的要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5分鐘)

古今名人學士閱讀和寫作時往往字字推敲,反覆研究。唐朝詩人盧延讓有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作詩煉句之苦由此可見一斑;苦吟詩人賈島也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句子,極言煉句時間之久,吟成後之歡悅;詩聖杜甫也留下了“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執着地追求這種語言,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其實,語言文字,不只是單純語言的問題,“……正是語言使人成爲人,人是在語言中生成的。……決不能把語言僅僅看成是一種外在於人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語言的歷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歷史。”“語言與人(人類)的生命、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是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學習語言,同樣也就是對沉澱於語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體驗,對錶現於語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認同,也就是作爲人類心聲的具體的個別的心靈的同化。”這說明語言文字與人的生命體驗、生活體驗、認識境界有着密切的聯繫。

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從閱讀和寫作的角度提出了與之相似的觀點,板書: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漢語大詞典》: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3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是一個貶義詞。朱先生卻獨發新見,反其義而用之,提倡“咬文嚼(jiáo,上下牙磨碎食物;)字”。

今天我們主要從評價鑑賞的角度來學習這篇文章,掌握評價鑑賞的要領,學習朱光潛先生的鑑賞方法。下面打開課本。

二、課文研習(22分鐘)

1、研讀文章的1—2段。

問:作者舉了什麼例子,作了怎樣的分析。

明確:郭沫若改的二句臺詞。作者的議論,一個改得好,一個改得不好。

問:在說明修改效果時,作者還聯想了哪些作品?

明確:改得好,他引用《水滸傳》楊雄醉罵潘巧雲一段來印證,說明“你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改得不好,他引用《紅樓夢》中茗煙罵金榮一句,來說明“你是”的特定意味。類比說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識的確讓人佩服。

問: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給我們什麼啓示?

明確:讀書、作文,有時連一個字眼都不能輕易放過;就連郭沫若那樣的文學家,在用詞上也會有小毛病,這說明,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細功夫。

既然是“咬文嚼字”,那我們也不妨對他這兩段進行一番咬文嚼字,看看他的文章是否有失誤?

⑴文章第二段開頭:“這是煉字的好例。”“這”字指代不明。因爲第一段實際上說了郭沫若煉字的二例:“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⑵第二段中先說:“‘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而接下來分析《紅樓夢》中的話卻說:“也帶‘你不是’一點諷刺的意味。”這“諷刺”怎能沒有情感色彩呢?而這一點郭沫若實已注意到:“有時或許竟會落個‘不是’。”

朱先生是語言大家,也“智者千慮”,會有“一失”,說明用好語言的確很困難,那麼評價鑑賞又要特別注意哪些問題呢?

評價和鑑賞是一種較高級的閱讀能力,根據上面我們的做法,不妨來總結一下:

①獨立思考。正如我們自己所做的那樣,不能盲從,既不迷信傳統,也不迷信權威。

②實事求是。先哲雲:“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不迷信盲從,就要求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作品的內容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敢於懷疑,更要實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儲備。“腹有詩書氣自華”,朱先生能夠對問題有真知灼見,與他深厚的儲備有關。這就要求平時注意資料的積累整理。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看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學一種呢還是多種。

2、如果第1—2段是從“句式上的選用”方面來評價鑑賞的,那麼課文第3—4段呢?

問:作者舉出什麼樣的例子,從哪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王若虛改“李廣射虎”一段——簡筆與繁筆

作者的議論,失去了原文的味道。

問:給我們怎樣的啓發?

文字是好是壞,關鍵要看它的表達效果,而不是繁簡;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也會含有豐富的意思。

2、讀文第5—6段。

問:舉了什麼例子?作了怎樣的評價?

推敲的故事——練字。

小團月詩——字的聯想意義。

問:這些分析對我們有何啓發?

閱讀時要敢於大膽發揮想像和聯想,準確把握作品的內蘊。

完成板書:

咬文嚼字

1、獨立思考

2、實事求是

3、掌握方法:句式選用,文字詳略,字詞推敲,聯想想像

4、充足儲備

三、課堂訓練(18分鐘)

1、“推敲”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朱先生對此也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下面,結合《題李凝幽居》全詩的意境,大家來評一評。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在學生充分討論發言後,教師可以提示:實事求是,聯想想像,還是“敲”字好,它綰合“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邊樹上的鳥,萬籟俱寂中,老僧(或許正是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作者抓住這一轉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以鬧襯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又不露痕跡地切中了題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見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僅讓“鳥宿池邊樹”顯得無理,意蘊也淺得多。

2、請分析王安石改爲“紛紛”二字好在哪裏?

晴景

(唐)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蝴蝶飛來過牆去,應疑春色在鄰家。

王安石: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在學生充分發言後,教師提示:實事求是,聯想想像,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

3、請分析《菊花臺》歌詞,看黑體字的句子好在哪裏?

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是誰在閣樓上冰冷地絕望。雨輕輕彈,硃紅色的窗,我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夢在遠方化成一縷香,隨風飄散你的模樣。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躺。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

在學生充分發言後,教師提示:實事求是,推敲句式,比擬借代;聯想形象,以物喻人。

四、課後作業

繼續進行“咬文嚼字”的課外活動,自找美妙的生命體驗。

設計自評:

這堂課將傳統的“教課文”,改爲“用課文教”,體現了“課文是一個例子”的思想。課文學習的過程中讀、研、總、習、拓,層次清晰。教學中突出了能力培養,即從課文中得方法,在運用中懂方法,悟方法。

這堂課的教學與前一堂課的語基訓練(字形、字義、詞語)和作文素材(作者簡介、材料開發)結合起來,可以爲語文教師提供一個參考的思路。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上獲得一些啓示

課時安排

一、導入新課

二、投影材料

三、聯繫實際 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達的觀點,我們已經和朱先生達成共識。

《漢語大詞典》

1形容過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書袋或賣弄才學

3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朱光潛先生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義。

讀課文,找一找朱先生給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

明確:不能懶 刻苦自厲 推陳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練與吻合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找一些用字精當的例子,體會妙處。

3思考練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