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生物專題研究性學習教案

本文已影響 1.9W人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專題研究性學習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生物專題研究性學習教案

高二生物專題研究性學習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的過程

3、使學生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4、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兩種生物界最重要的兩種生理過程的區別與聯繫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通過讓學生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列表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產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培養學生關心身邊的科學的意識,同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給出了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闡述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並且指出了各階段進行的場所:

第一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生還原性氫、丙酮酸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酮酸繼續脫氫,同時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生還原性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是前兩階段脫下的氫與氧氣結合生成水,這一階段產生了大量的ATP,這個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一般是在無氧條件下能進行無氧呼吸,並分別闡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然後教材對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又做了補充說明;同時教材還用小號字對有氧呼吸的進化做了簡要的介紹。

教師在這裏應補充無氧呼吸與發酵這一組學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是以圖表結合講述的形式,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一,爲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爲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這裏教師有必要對呼吸的意義作適當的補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等。

高二生物專題研究性學習教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實施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旨在改善學習方式,優化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終身發展;旨在爲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提供巨大的空間,促進教學效益最大化。因此,基於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是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根本特徵。

本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是力求實現基於《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實現標準、教科書、教學評價、課堂教學四位一體的教學。

1.通過分解標準和探明學情制定表現性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是國家對相關年段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水平的期望,但內容標準並不等同於教學目標,因其在教學上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科學分解內容標準是教師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爲學生的後續學習提出建議以及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基石。本節課運用“一對多” 的拆解法分解課程標準。

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通過學生訪談了解學情,明確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基礎與價值觀念。

教學設計將依據行爲主義認知理論與格蘭倫的“ABCD表述法”,整合三維課程目標,限定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獲得路徑、發展層次、範圍、方式及變化效果,最終形成可觀察、可測量的教學目標。這是實現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和評價的關鍵。

2.基於教學目標開展符合邏輯條件的目標導引教學

“引起意向-明釋內容-調適形式-關注結果”是將課堂教學引向優質高效的關鍵途徑和邏輯條件 。本教學設計將實施“目標導引教學”:基於教學目標統領教學流程,優化教學過程;基於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供學習支架,發展學科思維;基於教學目標設計並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及時調適學習過程,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3.基於教學目標和教學條件開展探究性學習

生物科學是在人們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探究也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於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學設計使用的教材是由吳相鈺和劉恩山主編的必修3《穩態與環境》(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8月),教學內容屬第三章“免疫系統與免疫功能”中的第二節“特異性反應(免疫應答)”。該節的主要學習內容是淋巴細胞的起源、淋巴細胞的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免疫接種。浙江省教學指導意見規定教學時數爲2課時。本學習內容的特點是:

(1)概念多。本課涉及到的免疫物質有:MHC、MHC分子、受體、抗原、抗原-MHC複合體、抗體、(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多種蛋白質、白細胞介素-2、抗原—抗體結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細胞有:巨噬細胞、輔助性T淋巴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效應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記憶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致敏B淋巴細胞、效應B淋巴細胞、記憶B淋巴細胞等;涉及的免疫過程有:淋巴細胞的起源、淋巴細胞的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主動免疫、被動免疫等。可見,本學習內容涉及的概念繁多,體系龐雜。

(2)難度大。本學習內容難度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學科知識深奧且有諸多未探明事項。免疫知識難度大,目前在學理上對免疫機制還並不完全清楚,這給教和學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二是涉及了多種知識類型。事實性知識,如淋巴細胞的起源;程序性知識,如建構特異性免疫概念體系的方法;圖式知識,如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圖解;概念性知識,如抗原、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識,如學習免疫知識的知識線索。如此衆多類型的知識一齊涌現,是難得一見的。三是知識體系結構複雜。各種免疫概念(過程)、免疫細胞、免疫物質交織在一起,使本學習內容頭緒繁多,要將這些知識結構化,難度是比較大的。四是生理過程抽象。不論是細胞識別,還是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過程,涉及了微觀環境的多種物質變化及多種變化途徑,加上課本靜態的呈現方式,對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五是學科思想方法豐富。本教學內容涉及了系統分析的思想與方法,模型的思想與方法,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思想,穩態的思想,觀察、比較和分析的方法,這些思想方法是學習本教學內容的靈魂,對學生思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與前後知識聯繫複雜。本學習內容與前後知識有着複雜的聯繫。與必修1中的知識聯繫主要有: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糖蛋白的種類與功能)、細胞質(溶酶體、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細胞增殖、細胞分化、細胞壞死與凋亡;與必修2中的知識聯繫主要有:基因的選擇性表達;與必修3的知識聯繫主要有:內環境的組成與穩態、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功能異常。除免疫功能異常外,其它都是前備性知識。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教材2課時的教學任務分配如下,第1課時教學內容爲細胞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第2課時學習內容爲淋巴細胞的起源、免疫接種等其它內容。這種安排便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1課時教學內容的。

三、學情分析

依據教材分析、教師經驗、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學情展開調查研究。以此明晰學生對本課時學習內容的知識經驗、能力基礎、興趣指向、學習難點、學習期望,是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採取適切的教/學方法、設計和優化教學流程的基礎。

本次對學情的瞭解,主要採用訪談法。訪談對象以學習成績爲依據,有較好的代表性,訪談前要求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預習。訪談的幾個問題及探明的學情如下:

問題1:特異性免疫的基本過程是什麼?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就是消滅病原體,經歷了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階段。

②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就是識別病原體,並消滅它們。

③特異性免疫的過程是先產生淋巴細胞,通過先進行細胞免疫後進行體液免疫消滅病原體。

……

可見,學生認爲特異性免疫過程就是消滅病原體的過程。從廣義上說,這也不錯,但學生無法說出特異性免疫的基本過程是先識別後清除,這說明學生不清楚特異性免疫的機制。認爲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是特異性免疫的兩個階段,更是錯誤的認識,或者說,對特異性免疫的途徑不清楚。

問題2: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識別病原體的物質是什麼?免疫細胞的識別能消滅病原體嗎?若病原體有數百萬種,則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也有數百萬種嗎?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都是用MHC來識別病原體的。

②巨噬細胞用MHC識別,T細胞和B細胞有受體和抗體識別。

③識別能消滅病原體。

④識別不能消滅抗原。

⑤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可能有多種,也可能只有一種。

……

可見,學生不能區分MHC與MHC分子,對病原體與抗原的關係也不清楚。對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識別機制不清楚,對識別與清除的關係不理解,對不同免疫細胞的識別特點不理解。

問題3:細胞免疫涉及了哪些細胞和物質?這些細胞和物質有什麼作用?說說細胞免疫的順序?細胞免疫有什麼作用?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細胞)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毒性T細胞、效應毒性T細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質)MHC、多種蛋白質。

③(主要涉及了)MHC、受體、多種蛋白質。

④巨噬細胞能吞噬病原體,輔助性T細胞能產生多種蛋白質,毒性T細胞能與被感染的細胞結合。

⑤受體能與巨噬細胞結合,多種蛋白質刺激毒性T細胞。

⑥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巨噬細胞與T細胞接觸→毒性T細胞分裂產生效應毒性T細胞→效應毒性T細胞與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結合→消滅病原體。

⑦細胞免疫消滅病原體。

……

可見,學生對細胞免疫涉及的物質有了解,對細胞免疫的基本過程有大致瞭解。遺漏抗原-MHC的產生及作用,說明對巨噬細胞在細胞免疫中的作用很不清楚;對輔助性T細胞的作用、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的作用也不很清楚;對各種細胞的名稱敘述不準的根本原因是不瞭解這些細胞的作用;對細胞免疫的作用對象和特點不清楚。

問題4:體液免疫涉及了哪些細胞?哪些物質?體液免疫有什麼作用?說說體液免疫的過程?體液免疫能消滅任何病原體嗎?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細胞)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B細胞、效應B細胞、記憶B細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質)MHC、抗體、白細胞介素-2。

③體液免疫能消滅病原體。

④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巨噬細胞與輔助性T細胞結合→白細胞介素-2作用於B細胞→B細胞分裂產生效應B細胞和記憶B細胞→抗體消滅病原體。

⑤(體液免疫)能消滅任何病原體。

……

可見,學生對體液免疫的基本過程有大致瞭解。但對B細胞獲得抗原信息的過程、致敏B淋巴細胞分裂分化的條件、效應B細胞的作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巨噬細胞在體液免疫中的作用都不很清楚,對體液免疫的功能和特點不很清楚,不瞭解記憶細胞的作用。

問題5:特異性免疫的“特異”體現在哪些方面?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聯繫是?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有什麼關係?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異性免疫的“特異”體現在它們能消滅了特殊的病原體。

②特異性免疫能消滅抗原不能消滅的病原體。

③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一起消滅侵入人體的病原體。

④先細胞免疫,再體液免疫。

⑤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同時進行。

⑥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有巨噬細胞參與。

⑦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都有輔助性T細胞參與。

……

可見,學生對這些問題只有大致的模糊的瞭解,這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徵。從學生的回答看,他們不能說清楚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對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和特點不清。對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關係,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關係不能作出比較正確的說明,關鍵是對識別與清除的機制不理解,更談不上找出學習特異性免疫的線索。

問題6:你還希望老師能提供哪些學習幫助?

①幫我們找一些有關免疫的學習資料,看不太懂課本。

②重點講解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最好有動畫讓我們看看。

③知識很多很亂,教我們整理方法。

④怎麼記住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

⑤概念很多,幫我們整理一下,能否做個概念圖幫我們總結。

⑥很多細胞的名字和作用都記不住,有什麼方法。

……

可見,學生還是有興趣學習這節課的內容的。他們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學習資源,拓展課堂學習空間。多采用媒體等教學手段,讓他們能身臨其境地直觀地學習。希望老師能爲他們提供一些大的和小的學習線索,幫助他們形成知識結構。

四、確立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可對內容標準“概述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進行如圖1的分解。

根據以上分解,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表述如下:

1.通過比較,用專業術語概述特異性免疫對象,說出病原體與抗原的關係。

2.通過觀察細胞模型,用專業術語說出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B細胞、效應細胞與記憶細胞的名稱與作用,並區別MHC、MHC分子、抗原-MHC複合體、受體、抗體、抗原等物質及它們的功能。

3.通過觀看動畫、模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用比較規範的學科語言準確概述以巨噬細胞爲核心的非特異性免疫過程,以T細胞爲核心的細胞免疫過程,以B細胞爲核心的體液免疫過程。

4.通過比較與討論,準確說明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和意義。

5.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建構特異性免疫的知識體系,認同特異性免疫知識體系的構建線索,體驗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學習意義。

五、重點和難點分析

依據學情調查結果以及特異性免疫概念體系結構看,特異性免疫過程處於核心地位,也最爲抽象難懂。以特異性免疫過程爲基點,向下看,免疫物質和免疫細胞是學習理解特異性免疫過程的知識基礎;向上看,只有理解了特異性免疫過程,才能理解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和意義。鑑於以上分析,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各類免疫細胞識別的物質基礎、對象和特點。

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過程。

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

教學難點:

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

特異性免疫知識體系的建構。

六、教法與學法

1.動機激發。學習心態的積極維持是保持學生課堂關注度的關鍵。本課時,將通過基於現實生活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動畫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水平加工,激發內部動機,維持學習興趣。

2.情境教學。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領學生思考,促進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鏈幫助學生對知識結構化,形成符合學科邏輯的知識體系,促成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3.模型方法。模型有提供觀念和印象的作用。通過模型的抽象、概括、組合和再組合的功能,爲學生深刻理解識別與清除的過程及特點提供支持,發展學科思維;並讓學生體會模型方法是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4.合作學習。本課時內容概念衆多、體系複雜、抽象難理解,藉助同學間的智慧,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合作學習任務的完成和合作學習的評價反饋三個方面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系統分析的方法。按照“識別—清除—穩態維持”的邏輯實施教學,實質是引領學生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開展學習。即先對特異性免疫進行解構,找出知識要素,然後再進行建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

6.板書結構化。通過板書結構化,使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課堂教學的設計程序、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板書中達到藝術性和科學性上的高度統一,以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並在教學中起導向和過渡的作用。

七、教學手段

1.媒體。媒體是本課時的主要教學手段。製作交互式動畫,呈現細胞模型和過程模型,促進學生的理解。用實物展示儀展示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使之成爲課堂生成的學習資源。這些能起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的作用。

2.板書。板書是本課時的重要教學手段。板書起到媒體展示、教師講解的總結、歸納、提煉的作用,對呈現並保持清晰的學習線索,促進知識體系的建構有重要意義。

3.學案。學案是本課時的'輔助教學手段。主要是爲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提供圖式信息和問題導引,是合作學習的主要支架,對激活課堂氛圍,提高學習積極性有重要意義。

八、教學過程

1.設計流程。

如圖2(見下頁)

2.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一:我們今天要學什麼?(新課導入)

媒體:情境1——病原體侵入內環境畫面(圖片,只有內環境、病原體)

學生:觀看情境1。

教師:病原體突破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後進入了人體的內環境,人體若不能及時將它們清除,人體的內環境的穩態將被破壞而發生疾病。人體是如何清除這些侵入內環境中的病原體呢?

學生:靠免疫系統。

教師:你知道主要有哪些免疫細胞嗎?

學生:白細胞、淋巴細胞(T細胞、B細胞)等。

媒體:在情境中呈現巨噬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B細胞。

教師:這些細胞都能清除病原體,但清除之前要完成什麼過程?

學生:識別。

板書:如圖3。

媒體:呈現本節課的學習線索,如圖4。

設計意圖:基於現實生活的情境導入,意在激發學習動機,引起學習興趣。通過師生互動,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線索——如何識別與清除?引導學生開展基於問題的學習。再通過板書和媒體呈現,達到學習目標的強調與鞏固的作用,引導學生以學習目標統領自己的學習,並據此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教學環節二:巨噬細胞如何識別?如何清除?

媒體:情境2——巨噬細胞的識別和清除(動畫,巨噬細胞、自身細胞、無抗原的病原體、有抗原的病原體,將巨噬細胞與另三種細胞的識別與清除過程做成動畫,並配以音樂和輕鬆詼諧的解說)。

學生:觀看情境2。

教師:指令學生閱讀課本中有關MHC分子標誌的簡介。閱讀提導:

①MHC分子的名稱

②化學本質

③位置

④作用

學生:閱讀課本。

師生互動:師生就上述4個問題進行交流,檢測自主閱讀的成果。

教師:巨噬細胞是如何識別病原體的?

學生:依靠自己的MHC識別對方的MHC。

教師:MHC還是MHC分子?對方都有MHC分子嗎?

學生:觀看屏幕(巨噬細胞識別與清除)模型,自己的MHC分子,對方不一定有MHC分子。

教師:MHC是基因,MHC分子是糖蛋白,有些病原體沒有MHC分子。MHC與MHC分子有區別。

板書:如圖5。

教師:巨噬細胞識別病原體後,靠什麼清除病原體?都清除了嗎?

學生:溶酶體中的酶,有些清除不了。

教師:清除不了的,巨噬細胞有沒有處理?產生了什麼?這有什麼意義?

師生互動:圍繞上述問題師生展示互動,明確呈示了抗原的概念,呈現了抗原-MHC複合體,明確巨噬細胞把它呈現在細胞膜上的意義。

板書:如圖6。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將靜態的複雜的識別與清除過程,直觀又略帶搞笑地呈現出來,意在引起興趣,拋出問題,解決學習重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課本,能帶着問題閱讀,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板書的結構化和強化,落實教學目標2。

教學環節三:T細胞如何識別?如何清除?

媒體:情境3——T細胞的識別(動畫,展示細胞毒性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識別抗原-MHC複合體的過程,並配以音樂和輕鬆詼諧的解說)。

教師:兩種T細胞依靠什麼識別?識別什麼?

學生:受體,抗原-MHC複合體。

教師:這種識別有什麼特點?體現在哪裏?

學生:有特異性,一種T細胞表面只有一種受體,受體與抗原-MHC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教師:這樣人體內應該有許多種T細胞。

板書:如圖7。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呈現出兩種T細胞的識別過程,爲學生提供T細胞識別的觀念和印象。在此基礎,通過教師的設問,驅動學生深度思考:誰來識別?識別對象?識別特點?並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板書的結構化和強化,從而解決教學重點,落實教學目標2。

媒體:情境4——細胞免疫(動畫並配有解說,分步展示細胞免疫過程)。

教師:T細胞依靠什麼清除?清除了什麼?不能清除什麼?

學生:依靠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清除,清除了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不能清除細胞外的病原體。

板書:如圖8。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將細胞免疫過程分步呈現,通過過程的解構爲學生提供T細胞識別的觀念和印象。通過教師的設問,驅動學生深度思考:誰來清除?清除對象?清除特點?並通過師生互動以及板書的結構化和強化,從而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落實教學目標3。

學案:[合作學習一] 構建細胞免疫的概念圖。教師把課前準備好的小紙片(紅色的小紙片上印有細胞免疫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細胞,白色小紙上印有連接兩個細胞的關連詞)發給學生,提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學生4-6人一組,在學案上用小紙片合作構建細胞免疫的概念圖。

教師:不斷巡視、參與各小組的學習,並收集一些學習小組製作的概念圖用攝像頭拍下來,作爲課堂生成的學習資源。

師生互動:教師組織生生互評,得出正確的模型。

教師:爲什麼把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免疫?

師生互動:免疫的是細胞,被免疫的也是細胞。媒體呈現細胞免疫的概念。

教師:還有什麼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有抗原-MHC複合體的巨噬細胞的去向,細胞毒性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識別的抗原-MHC複合體是否相同等問題。

設計意圖:動畫直觀易懂,但極易流於膚淺,學生是否真正懂了呢?動畫是對細胞免疫過程的解構,學生是否從整體上掌握了細胞免疫的過程呢?要探明學生的掌握情況,無疑合作學習和模型建構不失爲好方法。通過學生的集體智慧相互啓發,在動手做模型、相互評價模型的過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細胞免疫的過程,掌握細胞免疫的概念。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維持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深水平加工,還能引導學生在不斷地重組和反思中,完善細胞免疫的知識結構,突破教學難點,落實教學目標3和5。

教學環節四:B細胞如何識別?如何清除?

媒體:情境5——體液免疫(動畫並配以解說,分步展示體液免疫的過程)。

教師:B細胞依靠什麼識別?識別什麼?

學生:受體,抗原。

教師:B細胞依靠什麼清除?清除什麼?

學生:抗體,抗原,但需要輔助性T細胞產生的白細胞介素-2刺激致敏的B細胞,B細胞才能產生抗體。

教師:B細胞不能清除什麼?

板書:細胞內的病原體。

板書:如圖9。

教師:抗原和抗體結合後,病原體有沒有最終被清除?怎麼辦?

學生:巨噬細胞再次吞噬、消化。

媒體:呈現體液免疫的概念圖。

師生互動:教師組織學生完成概念圖。

教師:爲什麼把這種免疫方式叫體液免疫呢?

學生:抗體在體液中,抗原也是體液中的。

媒體:呈現體液免疫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將體液免疫的過程逐步展示出來,這是解構的過程。通過師生互動,檢測學生的對動畫的理解情況,並通過板書把學習結果得以強化,幫助學生將知識結構化。概念圖需要學生將直觀的細胞模型轉換爲更爲抽象的過程(文字)模型,進一步起到鞏固、提煉、結構化的作用。最終形成正確的體液免疫的概念,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落實了教學目標3和5。

教學環節五:你學會了嗎?(總結與拓展)

媒體:情境1——病原體侵入內環境畫面(圖片,有內環境、各種免疫細胞、病原體有位於體液中的也有組織細胞中的)

教師:利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討論人體可通過哪些途徑消滅這些病原體。

學案:[合作學習二] 呈現情境1的圖片,並呈現所有可能的途徑

① 巨噬細胞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將病原體徹底分解。

② 巨噬細胞識別、處理病原體,將抗原-MHC複合體呈遞在細胞表面。

③ 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清除被病原體感染的宿主細胞,使病原體失去藏身之所。

④ 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特異性結合,使之失去活性。學生按要求4-6人一組開展合作學習,討論各種可能性。

師生互動:各小組彙報討論結果,教師組織全班學生互評。以病原體進入人體後的各種免疫途徑爲中心,釐清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關係,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關係,說明免疫系統作爲一個系統的各種免疫反應機制。

教師:還有什麼問題呢?

學生:學生可能提出各種問題,如,記憶細胞有何作用?人體能否對所有的病原體都能免疫?若人體能對所有病原體都能免疫,人爲何會得病?等。

教師:組織學生思考,師答或生答。

媒體:呈現課外學習資源:免疫學信息網、37℃醫學網、生物谷網:醫學免疫學、綠谷生物網。

設計意圖:學習一個複雜的系統,解構是種好方法,可集中力量各個突破,但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使知識處於“點”狀,知識間的聯繫尚未建立,這不利於知識的存儲和運用。設計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複雜的系統進行建構,以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一節課的內容學完了,也有必要對學情進行檢測。因此,再次回到新課導入的情境1,提出問題後,再通過合作學習,在模擬的情境中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而爲了使討論更充分更長久,選擇了學案作爲學習的載體。合作學習結束後,教師進一步問學生是否還有問題的目的,是想暴露學生更多的問題,也是想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免疫不是萬能的,珍愛生命,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習慣是健康的基礎。通過這些舉措,可以較好評價本節課所有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

向學生推介課外學習資源,一方面是想向學生傳遞這樣的一種理念:學習是無止境的,老師也不是萬能的。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更好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評價

1.過程性評價:見設計流程(圖2)。

2.終結性評價:課後的自我整理,反饋練習(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