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溫庭筠《過陳琳墓》教學設計(附原文)

本文已影響 1.81W人 

  [教學目的]

溫庭筠《過陳琳墓》教學設計(附原文)

1、讓學生了解詠史詩託古諷今、託古寄慨的特點,鑑賞此詩巧用對比的寫作手法;

2、瞭解七言律詩的有關常識,領略優秀傳統格律詩的意境美與聲韻美;

3、正確理解作者的身世際遇和思想感情;珍惜今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

  [重點難點]

以上教學目的1爲重點,教學目的2爲難點。

  [教學時數]

1教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佈置學生預習課文,要求:1、閱讀課文及其註釋,瞭解作者及其所寫歷史人物陳琳的簡略生平。2、藉助註釋理解詩句及其重點詞語的內在含義,其中重點詞語有“青史”、“遺文”、“飄蓬”、“詞客”、“霸才”、“識”、“憐”、“埋沒”、“荒涼”、“惆悵”、“書劍”等,並試述詩句的大意。3、思考並回答課文後“鑑賞·探究”題2:《過陳琳墓》吊陳琳,又自傷身世。請指出詩中哪些地方吊陳琳,哪些地方自傷身世。

教師方面:準備事先錄製好的課文朗誦錄音帶,以便在課堂上播放,爲激發學習興趣營造氣氛,又有助於學生仿效,提高朗誦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內容上講,這一課學習的是一首詠史詩。所謂詠史詩,就是詩人通過對史蹟、史事的詠歎,抒發其思想情感的詩。它主要包括抒發歷史興亡之感,評說歷史事件和人物,託古諷今,託古寄慨等。(提問:請大家說說,這首詩借吊陳琳而自傷身世,它屬於其中哪一種?讓學生作答後加以評定。)

從詩體形式上講,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七言律詩是格律詩(也稱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詩是產生於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熟於唐代,講究嚴謹格律的詩。關於它的特點,在學習這首詩的過程中將會講到一些。

 二、播放課文朗誦錄音

讓學生一邊看課文,一邊聽錄音,以感受其聲韻和意境。提示學生聽中注意語速的快慢、語音的輕重、語調的變化和語流的停接等。

 三、檢查預習作

由學生根據預習時閱讀課文有關作者及其所寫人物的簡介,用自己的話口述其內容。教師可適作補充。

溫庭筠(約812——866)原名歧,字飛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才情敏捷,詩詞兼工。與李商隱齊名,人稱“溫李”。其懷古寫景詩成就較高。又爲《花間集》中首要詞人,後人尊爲花間鼻祖。官止國子監助教。但因長期被壓抑,終身困頓。有《溫庭筠詩集》和《金奩集》。

陳琳字孔璋,東漢末年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東南)人。擅作章表書檄之文,亦工詩,爲“建安七子”之一(另六人是孔融、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曾爲袁紹幕僚,起草討曹檄文而名聲大噪。曹平袁後不計前嫌,任用其爲司空軍謀祭酒,管紀室。軍國書檄,多出其手,倍受重用。其墓在今江蘇邳縣。

詩作背景此詩作於唐懿宗鹹通三年(862)。這時詩人東遊江淮一帶。旅途中經過陳琳墓地,觸景生情,追古遣懷,於是寫了這首詩。

 四、解讀課文

根據課前預習題2的要求,落實完成解讀任務。先令一學生用普通話將課文誦讀一遍,教師加以評說,然後採取共同討論的方式進行解讀。

律詩,不論五律還是七律,每首規定爲八句,每兩句稱爲一聯,一共四聯:一、二句爲首聯,三、四句爲頷聯,五、六句爲頸聯,七、八句爲尾聯。

提問:這首詩究竟寫了什麼?是如何寫的?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讓我們就依據這首詩的四聯來逐聯進行解讀,從中尋求答案。

1.首聯寫了什麼?是如何寫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在學生舉手求答中可點一、二人作答,教師作簡評。注意抓住重點詞語“青史”、“遺文”、“飄蓬”等的深層含義。)“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古墳。”飄蓬,喻指詩人身世飄零,如枯萎的蓬草隨風飄蕩;古墳,指陳琳墓。此聯意謂詩人過去曾在史書上拜讀過陳琳的文章,深感陳琳以文章爲經國之業,卓有建樹而名垂青史,可今日之我,卻於落魄潦倒、漂泊江湖之中路過這位名人的墓地。上句深含作者對陳琳的景仰崇敬之情,下句正面點題,透出詩人對自己的失意際遇所感到的孤寂和無奈。

  附[原文]

過陳琳墓

溫庭筠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青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