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語文教案《恐龍無處不在》

本文已影響 3.45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案《恐龍無處不在》,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教案《恐龍無處不在》

八年級語文教案《恐龍無處不在》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緻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多媒體展示世界地圖的同時,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牀上。當他把目光移到牆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爲什麼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爲什麼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後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後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同時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也拿出了證據來證明,比如考古學家就發現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種的蚯蚓和蝸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發現的恐龍化石也能成爲證據嗎?

那麼“恐龍無處不在”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麼關係呢?

二、字詞環節(4分鐘)

1、介紹作者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蘇聯彼得羅維奇小鎮,3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紐約。自小喜歡讀科幻小說,18歲那年,就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偷乘飛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機器人三原則”,1942年開始創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獲雨果獎),1972年科幻小說《神仙們自由》獲當年雨果獎和星雲獎。他發表的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認的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泰斗。

2、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聽讀賞析

多媒體展示視頻朗讀

推理環節

現在我們要通過閱讀課文(),試着來做一道推理證明題。

題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陸以及南極附近發現恐龍化石。

求證:地殼在緩慢又不可抗拒的運動而不是恐龍在移動。

解答過程

∵已知南極附近的島上發現恐龍化石。 現象

又∵其他大陸已發現了恐龍化石。 聯繫

∴恐龍曾經遍佈世界各地。 判斷

∵恐龍的生活習性和南極的氣候不相適宜。 聯繫

∵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 疑問

∴大陸在漂移? 假設

又∵一些板塊邊緣可以拼合 依據

∴地殼在緩慢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結論

猜想環節

多媒體展示4張地圖,讓學生閱讀課文7-12段,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解說大陸板塊的變化。

4、總結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別涉及到了哪些學科?從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什麼道理?

生物學和考古學(恐龍)——地質學(板塊理論)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裏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三、拓展延伸(10分鐘)

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請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多側面、重聯繫、重溝通,力求一石擊千浪而舉一反三。

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並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他就此發表的論文震驚科壇。

2、大自然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大自然中許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啓發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明衆所周知。現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發明了太空探測器。甚至仿造人體視網模製作微型感光器,置於盲人眼內,可以帶來視力的恢復……

4、變色龍的這些變色本領,在工業生產上的運用。現在,人們已經用某些特製的顏料做成變色漆,這種漆對溫度的高低變化十分敏感,一旦溫度變化,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就會改變顏色。將這種變色漆刷在容易發熱的機器設備上,就可以用顏色及時發出警報,提醒人們立即採取措施,以免因溫度過高而損壞機器設備。

5、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的x射線,促進了醫學發展。

四、總結課文,佈置作業(3分鐘)

1、總結課文《恐龍無處不在》

本篇課文首先提出說明主旨、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啓發,總領全文。然後用恐龍化石在各地發現的事實,闡釋對大地漂移假說的證明,用具體事例證明主旨。最後總結恐龍化石的發現對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證據。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後來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麼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下一篇課文《被壓扁的沙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發。

2、佈置作業

(1)、用今天學習的推理方法,預習《被壓扁的'沙子》。

(2)、利用網絡資源去查找學科之間聯繫的資料。

八年級語文教案《恐龍無處不在》2

教學目標:

1、瞭解說明的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

2、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科普文章的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片段)

一、整體感知

學生閱讀,檢查預習。

討論: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麼它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

明確: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爲了證明另一項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

二、研讀探究

請同學快速閱讀一遍課文。(小組討論)

1、這篇短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按什麼順序說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結論的?

3、課文的說明內容涉及到哪兩個學科?主要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4、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強著稱。你能找出語言表達平實而又生動的句子嗎?

5、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裏的補充說明文字有什麼作用?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用人們常見的青蛙和蟾蜍來舉例,體現了科普作品語言淺顯易懂的特點。

“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通過看地圖證明南美與非洲的相離,更使人信服,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

6、課文中多處使用了設問句。這樣既將中心內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如面對面交流:

“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引出恐龍如何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生存,那麼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三、拓展延伸

說說學了本文之後的啓示。

明確: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結合具體的實例說說對“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舊課導入

《恐龍無處不在》通過南極發現恐龍的例子,提出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引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從而證明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那《被壓扁的沙子》是否也與恐龍的謎案有關係呢?讓我們先來閱讀一遍這篇短文。質疑討論,出示問題:

1、在《被壓扁的沙子》裏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你能找出來嗎?你贊成哪一種,爲什麼?

2、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麼?根據又是什麼?

明確:“撞擊說”和“火山說”。(可將自己查找的資料整理成論據加以證明。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證據一:因爲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岩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後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恐龍。

二、對比閱讀

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麼異同之處?(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比較)

1、說明順序:兩篇文章採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

2、說明方法:都採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採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佈於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其次都採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區別。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

3、說明的角度:《恐龍無處不在》是從恐龍化石遍佈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

4、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

三、拓展練習

分組自由討論:

由本文的學習,科學家的哪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有所啓發?

培養創造力需要哪些思維能力?

明確:多角度看問題,聯想與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