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飲酒》精品教案彙編

本文已影響 3.84W人 

   《飲酒》教案一

《飲酒》精品教案彙編

教材分析】

《飲酒》,作者爲我國晉代詩人陶淵明(約365年—427年)所作,本詩表達了陶淵明棄官歸田之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調。既反映了他厭棄世俗、不滿現實、潔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陳述“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強調歸隱在心志不在形跡;後六句寫隱居樂趣,重在表達詩人理解人生真諦後的愉悅。全詩融抒情、說理、寫景於一體,語言平淡質樸,不假雕飾,但含蘊豐厚,富有理趣。順應自然,迴歸自然的人生真諦。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4、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點】

1、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課時】

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爲了爭名奪利,爲了升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爲隱士。

那麼什麼樣的地方纔能吸引這些隱士們,什麼樣的生活纔是他們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淵明曾經在《桃花源記》中給我們描繪過這麼一幅美好的生活畫面: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這裏環境優美,遠離塵世而沒有爭鬥,小孩可以快樂成長,老人們可以頤養天年。但是,當時真的存在這麼一方淨土嗎?——對,這只不過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世外桃源,用來表達他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罷了。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時候,作者是怎麼來調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看他是怎麼做到在現實的環境中,過上理想的生活的。(課本第212頁)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三、誦讀

1、全體朗誦(一首好詩需要我們細細品讀,那麼我們先讀再細品)。

2、根據註釋理解本詩的意思,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朗誦(停頓、感情)。

3、聽音頻泛讀(聽的過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頓、押韻)。

 四、解題

《飲酒》是陶淵明在歸隱之後,陸續寫成的20首詩,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這些詩都是他在飲酒之後突然來了興致而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讀詩句

(都說酒後吐真言,但有時也會胡言,既然是酒後寫成的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真言還是胡言?)

1、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難道詩人真的醉了?怎麼詩句一開頭就好像前後矛盾了?)

① “人境” :(課文註釋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說人多熱鬧,沒有喧鬧聲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們還是到東晉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麼?——雙腳。車馬——達官顯貴。)

②“車馬喧” :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

(爲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作者用了哪個詞來回答?)

③ “心遠”。即心志高遠。“遠”,有遠離的意思,遠離官場,遠離名利,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脫塵世。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

小結:由此可知,作者雖然身居鬧市,但因爲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並沒有被那些喧鬧困擾,彷彿是生活在幽靜的田園中一樣。

(那麼作者過的是怎樣的田園生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你喜歡哪一個字,哪一個詞或哪一句詩?爲什麼?)

①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一幅恬淡悠閒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嚮往。(與《桃花源記》中的畫面相似)

②“採菊”:“採”,是因喜歡而採,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心靈是自由的(公園裏的花是不可以亂摘的)。“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的“菊,花之隱逸者也”,“採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脫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着喜悅,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所以,“採菊” 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那麼此時作者的心境是怎樣的呢?詩中那個詞語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閒的樣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問:“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爲“看”、“望”等字?

明確:不能。“見”表現出詩人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這正好與詩人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盛開的菊花讓詩人流連其間,時不時摘下一朵細細欣賞,正當他沉浸在採菊的愜意時,不經意的一回頭,哦,原來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見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親近,儼然已經成爲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則將人與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是心中先有南山,纔有意去望,少了田園生活的閒適趣味。

⑤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樣美妙,詩人從中體會樂趣。而飛鳥歸巢自然勾起了詩人辭官歸隱的聯想。鳥飛倦了,也知還家,那麼人呢?也應該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不要再爲名利奔波勞累。

⑥“相與”:成羣結伴,說明作者不光在勉勵自己歸隱,還在規勸他人丟棄對名利的追逐,迴歸自然。

小結:由此可見,作者雖然身居“人境”,卻能夠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愜意是因爲: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園美景,生活悠閒自在,而他能夠看到身邊的美景,享受生活的樂趣,是取決於他的心: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不必跑到幽靜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間煙火的廟宇隱居,卻能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纔是真正的大師級隱士,所以有句話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聯繫實際: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淨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就可以改變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比如不要總是想着飯堂的飯菜不夠好吃,作業太難,同學難相處、在學校很心煩,你應該多去關注那些美的東西,比如小草有多綠,花兒開得多美,小鳥的叫聲多麼動聽,哪位同學曾經幫助過你,哪位老師曾經關心過你等等,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充滿了美,充滿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

即:此時無聲勝有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六、主旨把握(總結)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的心境。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七、結束

1、看視頻朗誦

(讓我們在視頻朗誦中再次體會詩人的悠閒自得與淡泊名利,體會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2、集體朗誦《飲酒》

(最後,讓我們在朗朗的書聲中再次品味詩中的意境及詩中的情,結束我們這次的詩歌之旅。)

  《飲酒》教案二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4、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點】

1、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寓意。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複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三、誦讀

1、全體朗誦。

2、根據註釋理解本詩的意思,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朗誦。

3、聽音頻範讀。

  四、解題

《飲酒》是陶淵明在歸隱之後,陸續寫成的20首詩,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這些詩都是他在飲酒之後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讀詩句

1、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車馬喧” :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

③ “心遠”。即心志高遠。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超脫塵世。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①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

②“採菊”: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

④問:“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爲“看”、“望”等字?

明確:不能。“見”表現出詩人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這正好與詩人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則將人與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是心中先有南山,纔有意去望,少了田園生活的閒適趣味。

⑤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鳥飛倦了,也知還家,那麼人也應該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不要再爲名利奔波勞累。

⑥“相與”:成羣結伴,說明作者不光在勉勵自己歸隱,還在規勸他人丟棄對名利的追逐,迴歸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

  六、主旨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七、結束

1、看視頻朗誦

2、集體朗誦《飲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