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落日的幻覺》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2.6W人 

一、教材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落日的幻覺》說課稿

1、課文內容:本課是一篇融文學性、知識性、科學性、哲理性於一體的科普文。文章的開始部分通過日出與日落的對比手法,描繪了日落的壯麗與神祕色彩,接着筆鋒一轉從多個角度介紹了奇異景象都是由幻覺造成的。從而闡明瞭大千世界有很多奧妙,我們要學會觀察生活,要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這樣一個道理。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本課的特點,努力促使學生達到這樣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組內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形成注重觀察事物,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及本文的特點預設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瞭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難點:引導同學們體會本文所蘊含的科學道理

4、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據新《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學的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爲此,我將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閱讀學習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而獲得文中的信息,從而理解課文的內容。

2、質疑釋疑法:師生通過共同質疑釋疑,探討和解決問題。

3、問題討論法:多角度,多思路,尋求多答案,培養髮散思維。

四、教學過程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體會本文所蘊含的科學道理,依據課文內容自身的特點,整合知識能力情感等目標,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爲目的,現設計了聽-疑-繪-悟-越-實這六個環節。

1、鋪墊,創設情境激興趣。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盞渴求知識的燈,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去點燃它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先鼓勵學生說:“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多姿多彩的世界裏,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熱愛大自然。那麼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你所欣賞的落日景觀是怎樣的呢?”可以通過課件播放輕音樂,欣賞幾幅帶有落日的圖片。經過老師這麼一點撥,學生的表現欲就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表達的慾望也就十分強烈了。

2、感知,質疑解惑曉內容。

有了那麼多的想象之後,學生在好勝心和求知慾下,學習變得相當主動,產生了趕緊學的慾望,這樣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聽,細心傾聽,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時利用多媒體課件,一邊播放配有聲樂(《落日之幻覺》)的範讀,一邊讓學生看課文。學生眼看課文、耳聽範讀,就會初步的知曉課文大意了

疑,用心質疑,學者須疑方有成。

在聽的過程中,請學生把不易懂的字詞句劃下來。聽完以後,請同學相互交流。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天馬行空,任意馳騁,也可能爲一個問題而吵得面紅耳赤。

此時老師要做的是巧妙的設疑、正確的引導,比如可以提問:落日的幻覺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文章第三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等等。古人嘗雲:學貴有疑。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個性化的問題,對課文內容的反應也是多元化的。老師在這個環節中,應當鼓勵學生髮問,培養質疑精神,促進自主學習。

3、抒寫,理解內容繪美圖。

整篇文章雖然沒有太多的科學術語,但是相對於科學性較強的後半部分,有些同學可能理解有些難度,這時候就需要引導大家有重點的去閱讀理解,然後把它描繪出來。

繪,移心描繪,落日有情此處着。

在閱讀與理解的基礎上,老師就引導合作小組的同學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集思廣益,用彩筆描繪出美麗的科學現象,然後每一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去畫,然後給大家解說落日幻覺形成的原因。這樣就讓每位同學對課文的理解落到了實處,同時也獲取了一定的科學知識。

4、欣賞,集思廣益談感悟。

通過幾位同學的描述,此時學生一定有很多的話要說,急着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了。

悟,潛心感悟,談笑胸中換星斗。

請同學們談談,經過剛纔一番描繪,你此刻最想說的是什麼?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有的說大自然是神奇的;有的說大千世界有很多的奧妙;還有的說要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將來去探索更多的奧妙世界。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想像,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本是創造,老師又怎能輕易的否定呢?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一直處於激活的狀態,課堂氣氛涌動着創造的生命力。

5、探究,遷移情境能昇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更強烈。

越,齊心超越,腹中詩書氣自華。

這時,我就對學生說:“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同學對這篇文章的見解都很獨到,那麼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麼?作者難道僅僅是爲了揭示落日的幻覺這種現象嗎?”

這兩個問題一問,同學們愣住了,不知道怎樣回答,個個都會到書本上雲找答案。這時我就說了:“課文內容我們都已經學習過了,熟悉了。而我們的答案都是寫在書本上的嗎?”讓學生全上課本,讓大家靜靜的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你感覺還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經過這樣一引導,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走出課本談生活:比如藝術家美好的幻覺創造出不朽的作品;網絡虛擬的幻覺將使人們隱藏在那盛大繁華的城堡裏,而遠離現實生活,只要一斷開連接,城堡瞬間就會崩塌。這時我又會突然間發問:同學們感覺到沒有這篇文章的結尾給你什麼感覺呢?同學們肯定會發現:這篇文章的結尾好像沒有寫完。文章寫了科學,然後可以再寫寫生活,把對生活的感悟作爲文章的結尾會更好些。學生的.話匣子也一下子打開了,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如果前面的環節是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那麼此時就是走出文本,進行閱讀反思,進一步辯明文本的價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藝術特色。

6、運用,挖掘資源重實踐。

語言課程標準中指出:語言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啓迪學生把書本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實,受驚實踐,絕知此事要躬行。

請同學們談,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存在什麼樣的科學現象呢?你是怎樣去觀察的?對你有什麼啓示呢?課外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大自然,也仿照此課文,寫下一篇科學性很強的文章。把這些問題帶給學生,與學生們的生活相聯繫在一起,學生從中體驗到語言真有用,學好語言大有作爲,同時體會到語言的博大精深。

五、教學說明:

在這一課教學設計中,力求集朗讀、評價於一體,熔理解、感悟、欣賞於一爐,在整個流程中凸現三個統一:

1. 學生主體與老師主導的統一。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說話的權利交給學生,老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引導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設計的核心。

2.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在確認語言學科的工具性的同時。在課程內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在學習方式上構建開放、盥洗的人文氣息,在課堂教學上實現師生心靈相通,體現課堂的人文關懷。

3. 個體討論與集體講授的統一。

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則,討論與講授相結合,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體驗共同學習的樂趣。

總結:總的來說一句話:學生髮展舉爲先,誘疑導思擰成線,個性發言智慧顯,活躍氣氛課堂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