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2.18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通用5篇)

  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2、瞭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二)能力訓練點

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積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四)美育滲透點

本文作者針對中國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引用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詞、術語、典型事例,論說道理。我們從文中可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並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教學過程

1、初步瞭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

關於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並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後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2、出示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麼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的中國教育爲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3)爲什麼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爲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於哪些範圍?

(5)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麼關係?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爲了闡明觀點所藉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於他的“格物”並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爲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三)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啓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後,最重要的應在於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爲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後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爲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四)佈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爲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

(五)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

一、點題、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二、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總結、發出號召

  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於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聯繫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啓示。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探求事物,科學的認識世界,獲得新知,追求新生活。無論是大大小小的事例,還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體現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體現的典範。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文,就是他對“格物致知精神”的闡述。

2、閱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先讓學生各自在課上誦讀全文,標記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義,書上註釋中沒有的,從工具書上查找,然後老師檢查。

3、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段落層次。

先讓學生齊讀全文,對生疏的字音、詞義進行復習;然後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最後老師引導修正,投影顯示。

明確:論點: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題目)

第一部分:話題:怎樣瞭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4、歸納小結,明確要點。

簡答“格物致知”。

明確:從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識。

學生討論爲什麼要提倡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習題精選】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a、丁肇()中b、朱熹()c、論()語

d、儒()家e、測量()f、向()導

g、彷()徨h、適當()

2、解釋下列詞語

a、格物:

b、致知:

c、袖手旁觀:

d、儒家:

3、給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標點符號。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裏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的大《大學》裏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參考答案】

1、a、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àng

2、a、推究事物;b、獲得事物的知識;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d、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以孔子爲代表,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理關係。

3、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裏,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的《大學》裏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文章主旨,以獲得思想上的啓迪。

2、學會區分觀點和材料,並辨析二者之間的關係。

3、批判質疑,評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徹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聯繫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2、歸納文章的中心論點,學習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批判質疑,評讀文章,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設想】

本文是對人類科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所寫,寫作對象明確,意圖清晰,針對性強。實爲啓迪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的絕好教材。因此,充分讀懂原文,挖掘文章蘊涵的深刻的思想意義當爲學習之重。同時,文章論述問題深刻,理論性強,運用批判閱讀的方法和質疑、評判的態度對文章進行分析,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論點突出,論述嚴密,事理充分,因此學習其寫作手法,也能爲學生閱讀和寫作同類文章奠定良好基礎。

  【教學媒體】

PPT

  【教學方法】

發問與質疑式閱讀。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美國《中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示範》的作者喬治。C洛比爾曾在該書序言裏說:“科學上的失敗只屬於不願再試一試的學生”;又說:“對於學生來說,科學應該是一種從無知到已知的再發現。學生不像海綿──他們不會自動吸收知識。他們是人,他們應該通過第一手的、自己動手操作的經驗來學習。”你認爲這段話與科學家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導的觀點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找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並引例證明,從而歸結引申到科學探索活動中“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而導入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和把握課文內容

(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整體把握)

問題:作者談論的話題是什麼?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用什麼方法加以證明的?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明確: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論證:

1、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第一自然段)。

2、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自然段)

4、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極其重要意義。(第13段)

論證方法:講道理、舉事例

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對話,評析文章

準備:課前預習給出下列三個問題:

1、怎樣全面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怎樣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樣理解作者衷心倡導的科學實驗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遠意義?

指導學生仔細透徹地研讀課文,自行提出問題,多渠道查找資料,編寫短文或發言提綱。可以以同觀點小組結合的形式,合作寫文。

參考提示:對下列每一個問題,你分別持什麼態度?是全部贊成、部分贊成還是完全反對?可以用舉事例或講道理的方法來清楚地闡述見解,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A、關於作者的論點:對中國學生學習自然科學來說,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關於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批判: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證。

C、關於作者的論斷:“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課堂實施:

第一步驟:小組交流,選出見解最獨到、觀點最鮮明、表達最通暢的發言或文稿。

第二步驟:全班交流,相同觀點的整合和不同觀點的碰撞;鼓勵求異思維,倡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及批判性的閱讀。

(課堂討論、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師介入討論及小結。

四、延伸拓展

1、再讀課文,思考一下:培養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2、課外閱讀《發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較兩篇文章所強調的科學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試以《我所追求的科學精神》爲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

  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本文從反而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於當今世界;從正面論證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論題“怎樣瞭解自然科學”來展開論述並歸結出論點:在研究學術中、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學建議

“格物致知”註釋補充

格:推究。致:獲得。《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意謂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宋·洪邁《容齋隨筆舊序》:“因命紋梓,播之方輿,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於格物致知者,資之亦可以窮天下之理雲。”嚴復《原強》:“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爲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寫作特點

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在各方面都體現了這類議論文的特色。這篇文章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文題,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說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強調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代化學術中的重要性。然後從大處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說明“中國傳統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沒了其真正意義”。接着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後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說理方法

這篇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有味,沒有說教氣息,這種風格也是漫談式論說文的一個特點。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語言的明白通俗外,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也是分不開的。具體說來,本文采用的說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採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如:反面事例:列舉明朝大理論家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爲探討自己的道理。正面事例:通過作者在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闡述了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的道理。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爲論據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初二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瞭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啓發式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

一、導入

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後,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讚。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週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爲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於密執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後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並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於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1)生字。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後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於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速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圈點批註,找出標示論題的語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承上啓下的段落、各段的關鍵句等,並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本文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

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1、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裏“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麼?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麼?

(2)傳統的中國教育爲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端?

(3)爲什麼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麼?

學生前後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後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髮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裏“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爲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爲什麼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於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論證方法,重點學習“擺事實”“道理”相結合的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明確:

二、延伸拓展,開闊視野;聯繫實際,體驗反思

1、提問:“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證明嗎?

明確:歷史與現實證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驗,

2、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裏淚珠點點,於是我知道雪融化後是水。

生2:我懷着好奇心,想知道鐘錶的工作原理,怎麼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錶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錶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教師總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頭腦中究竟有無這種意識、觀念。只有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生活纔是多彩的,思維纔是開闊的。江澤民曾說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在於創新。我們只要立足於實際,努力探索,勇於實踐,大膽創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質疑問難,互動交流

每組將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交付教師,教師彙總歸納爲1~5個探究主題,組織全班同學討論解決,如有問題,可留待學生課餘檢索資料完成。

示例:

(1)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沒了。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3)東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4)請用事例來證明研究人文科學也要重視實驗精神。

3、教師作方法點撥:選擇探究方向,確定主題,然後查詢資料,並綜合分析資料,初步得出結論,最後一起交流評價,並擬寫研究小論文。

4、由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願組成探究學習小組,課餘時間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並寫成研究小論文,一週後進行成果交流與評比。

四、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啓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爲一個努力探索、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

五、佈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爲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