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核舟記》優質教學案例

本文已影響 2.57W人 

我一直認爲古文易教也難教,說它易教,是因爲我發現許多語文教師對古文只是翻譯一下就告結束,對文本蘊涵的精髓不予考慮,重難點練習時再補充。說它難教,是因爲學生對古文非常之厭倦,認爲它既枯燥無味,又深奧難懂,怯於探究。我在古文教學中進行了書畫共賞的探究,覺得還有一定的效果。下面我談一下自己《核舟記》的教學案例

《核舟記》優質教學案例

《核舟記》是新課程初二語文第五單元的一篇古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說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戶、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後具體加以說明,在具體說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後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第三段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爲重點,這段用了131字,佔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因爲是第一課時,我把學習重點定爲1.字音、句讀念準確。2 讀通文章,理解大意。第二課時重點分析課文,掌握知識點。下面,我談一下自己在公開課上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導入:

學生活動:用多媒體播放核舟的圖片,學生鑑賞、描繪自己的所見。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介紹這個核舟的文章——《核舟記》,它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師板書課題)

 二、學生粗讀課文,整體感知。

屏顯要求:

1、藉助註釋、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麼。

3、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學生活動:朗讀課文。

抽讀課文:找六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最好引導學生自己評價。]

 三、疏通文意:

用參觀的方式,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介紹核舟。

[老師做參觀者,學生做導遊]

教師:有請第一位導遊[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核舟的作者:“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王叔遠

人物特點:“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爲”,制,這裏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2、核舟的主題: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爲“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雲”,語氣詞,無義。

師小結: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第二位導遊

(1)核舟大小如何?主體則樣設計?[八分有奇,高二黍許;中軒敞者爲艙:軒,高起;敞,開闊;爲,是。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啓,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他們各在幹什麼?[前三人,後兩人;東坡魯直閱手卷,佛印臥、矯首昂視;舟子右若嘯呼狀,左撫爐]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前詳後略]

師下結: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舶的艙頂有着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工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4)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

第三位導遊:

1、小姐,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船背是怎樣的嗎?

2、究竟船的哪一部分是船的背面?[引導學生研討,認識知識的無止境,對應學過的“人類的認識史是糾錯歷史”]

齊讀最後一段,思考主要內容。[總結全文]

四、學生欣賞課前自己根據理解畫的課文畫。

要求學生從畫中找出表現了課文的哪一段,哪個地方不符合課文內容,爲什麼?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分析情況進行補充。

 五、總結課文結構:[對照板書:

1、總分總的結構

2、空間順序

 六、遷移拓展:寫一篇下作文,運用總分總的結構和空間順序。

內容:教室裏的兩幅山水畫。

 七、佈置作業:

1、繼續完成作文

2、抄寫課文第三段

第二課時:重點分析課文

  《核舟記》精彩片段實錄

  片段實錄:

教師:接下來讓我們拿出昨天的作業,看看我們的小畫家們爲課文設計了哪些插圖。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師:我看大多數同學都畫的非常好,讓我們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評比出本組最出色的畫家。[屏幕顯出要求:1、要符合文意2、要有創意3、畫面要清晰美觀。]

學生小組交流[很多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信心,介紹起來振振有辭,還有的學生聽說自己的`哪個地方與原文有出入,立刻開始對照課文進行修改。]

教師:我發現大家對自己的作品都能公正的對待,趙歡同學還將自己不準確的地方進行了修改。下面,我們一齊來欣賞幾幅同學的作品。

作品一[投影顯示]:

師:這是劉林同學的作品,我們先請劉畫家給我們介紹一下他畫的是哪一部分,大家歡迎。

劉林:我畫的是核舟的船的中心部分,表現的是第二段的內容。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

教師:你能自己評價一下自己的作品嗎?

劉林:我覺得我有兩個地方不太準確。一是16個字的位置我沒有讀懂,不知道到底年應該把字寫在窗上還是窗的兩旁,剛纔我們經過討論,一致認爲我畫的不準確,應該把字寫在窗扇上,應該關着窗。第二是我的船畫的很高很胖,與最後的“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不太符合。

教師: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誰再來評一評?

同學一:我覺得劉林同學畫的很好,很符合文章所表現的意思。我想說的是他如果能把窗裏面也畫上欄杆就更符合“雕欄相望焉”。

同學二:我也想說一說劉林的畫,我覺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位置是不是不對。老師講過對聯應該是右邊是上聯,左邊是下聯,所以我覺得“山高月小”應該在右邊,而“水落石出”應該在左邊。[老師和學生一起鼓掌]

老師:的看來我們的同學對老師講過的知識還是能夠靈活運用的,在這裏我們還應該向他的細心觀察學習。那,我還想知道,這一小節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說明方法。

教師:具體說說:

同學三:“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教師:你覺得這一句告訴了我們什麼信息?

同學三:核舟很小。

教師:還有什麼特點,誰能更準確的歸納一下?

同學四:我認爲核舟的特點是長而窄。

教師:他們誰說的更準確?

同學五:老師,我認爲把他們兩個的答案合在一起更好。

教師:你能說一下嗎?

同學五:核舟的特點是一個又長又窄的小船。

老師:現在大家想想,哪個地方與這一句相呼應?

學生一齊回答:“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

後記:後面還有許多同學起來交流自己的畫。通過圖與課文的對比,學生們對課文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通過交流,還培養了學生組織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此種學習方式也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喜歡,學生下課之後,還在津津樂道的談論着自己的創意和作品。我覺得的這樣的課堂不僅學生喜歡,我也喜歡。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餘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簡潔、生動又嚴密,值得學生好好琢磨體會,並學以致用。

因爲今天上的是第一課時,所以沒有具體分析課文,只是粗略的瞭解了課文。我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導遊介紹的方式串講課文,虛擬出參觀的情景。課後有老師質疑,說這種方式過於花哨,一半的學生可能學不到東西。我想,很有道理。的確,大多數學生只融入了快樂的參觀中,可能對重點內容並沒有有意識記憶。我也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膚淺的認爲新課改崇尚的是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就挖空心思設計了這種學古文的方法。雖然課堂是活了,但知識卻疏漏了許多。我甚至把第二節課要進行的內容提了上來,不自覺的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上,學生學起來有些困難。我覺得這是過於緊張造成的。由此也說明一個教師的健康心理素質很重要。我覺得這節課的亮點是第四個環節——學生對照自己課前所畫的課文圖小組交流,找對應的句子,指出其中畫錯的地方。通過交流我發現,這種方法學古文很不錯。

這節課,我感觸最身的有兩點:

1、教師和學生都體驗到了課堂生活的快樂

2、“從畫圖入手,以作文收尾”的方法教《核舟記》一文,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效果很好。這樣就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了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不足之處是學生沒有對重點語句進行釋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