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孔乙己》原文+賞析

本文已影響 2.26W人 

  原文

《孔乙己》原文+賞析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裏面預備着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着,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裏當夥計,掌櫃說,我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着黃酒從罈子裏舀出,看過壺子底裏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裏,然後放心:在這嚴重監督下,羼(chàn )水也很爲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幹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爲專管溫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檯裏,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纔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爲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裏,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裏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衆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裏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裏,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着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着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裏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衆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着!這些字應該記着。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着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着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裏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嗎?”“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檯下對了門檻坐着。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着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寫於一九一八年冬

  賞析

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是初中課文中的傳統名篇,不論什麼版本都必選,這篇小說歷年來常讀常新,經久不衰,其藝術價值自然不可小覷。這篇小說寫於1918年冬天,發表於1919年4月的《新青年》雜誌上。小說反映了在封建科舉制度下,一箇舊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小說發表於“五·四”運動前夕,這時封建帝制雖然被推翻,但封建勢力仍統治全國;封建科舉雖然廢止,但封建教育仍流毒甚深,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廣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國社會,由於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如李大釗、陳獨秀等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進行猛烈的抨擊,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即將爆發。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員猛將,後來成爲新文化運動、文化新軍的最偉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鋒利的筆爲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進行最無情最猛烈的攻擊。他在1918年初寫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猛烈地攻擊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戰線上,爲號召人民向封建堡壘進攻發出了第一聲進軍號。1918年冬,他又寫了第二篇白話小說《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的毒害,控訴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魯迅在“五·四”前夕發表的這兩篇小說,對“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精巧含蓄的佈局

(一)第一人稱的敘述

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寫,既使故事顯得真實親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爲連一個十幾歲的小夥計都鄙視孔乙己,更說明這個社會對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夥計的眼光來寫,又可以表現出對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響中心的表達。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夥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

(二)精心選擇的背景

小說以咸亨酒店爲人物活動的中心,活動在這裏的人除了孔乙己外,還我“我”、掌櫃的、短衣幫和長衫客等人,他們圍繞在孔乙己周圍,肆意對孔乙己進行哂笑怒罵。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動的空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看小說的具體描寫: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裏面預備着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着,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文章通過對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寫,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掌櫃對“短衣幫”與“長衫客”的不同態度,店內單調無聊、令人窒息的氣氛,讓人感受到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冷酷、虛僞的關係,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的特殊身份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就註定了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性。

(三)順敘中的插敘

小說並不是平鋪直敘,也沒有一波三折的波瀾,但絲毫不影響它的引人入勝。小說主要採用順敘手法,截取兩個主要的片斷,構成小說的主幹,但插敘的內容卻不可少,是小說的枝葉。插敘的內容主要有:孔乙己的生活,抄書,偷書,被丁舉人打,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情節,卻是構成小說必不可少的細節。

二、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

(一)可悲可憐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他既可悲,又讓人可憐。孔乙己穿長衫而又站着喝酒,這是他自身經濟地位與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經濟地位的低下,讓他無法真正成爲咸亨酒店的“長衫主顧”,那有形的“曲尺櫃檯”所築起的無形高牆是孔乙己永遠無法逾越的,但實現這種跨越又是他所夢繞魂牽的,他無法脫下的那又髒又破的長衫,實際就是他內心渴求的物化。精神追求的錯位無疑是孔乙己人生最大的悲劇,他追求了他不該追求或者說他追求了他永遠追求不到的東西。他身材高大,卻四體不勤;他識文斷字,卻難以謀生;他從不拖欠,即便是拖欠也必定還清;他不理會我冷漠的面孔,認真地教“我”識字;他真誠地與小孩們分享着那一小碟茴香豆,這一切的一切,無不透射出孔乙己內心的純真與良善。及至他最後的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個現錢”,更是孔乙己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實證。然而,他卻又以好吃懶做,小偷小摸,自命清高,迂腐窮酸來踐踏自己的人格尊嚴。這種人格的分裂看似讓人難以理喻,實則是魯迅先生對孔乙己悲劇的最合理設計。正是孔乙己的這種純真與良善激起了我們內心對他的悲憫,而這種純真與良善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又是多麼的無力與蒼白。在掌櫃的無情嘲諷中,它在“短衣幫”的快活的笑聲中,在“我”這個少不更事的夥計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舉人的毒打下灰飛煙滅。在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這純真與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誕與可笑:追求清高而淪爲小偷,追求誠信而信口狡辯,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卻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殺。這種對純真與良善的漠視,這種對純真與良善的撕裂,這種對純真與良善的扼殺,正是魯迅先生對“悲劇”的最好詮釋——把美的東西毀給別人看。

(二)冷漠無情的掌櫃

小說中的掌櫃不僅是咸亨酒店的老闆,也是作者要極力塑造的一個人物。他對長衫客是極力逢迎,恭敬侍候;對短衣幫則不講情義,恣意剝削;對小夥計則是兇狠無情;而對孔乙己,則是譏笑嘲罵,不屑一顧,只有在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的時候,纔會想起他,這些都充分說明,掌櫃是一個虛僞、勢利、冷酷、媚富欺貧、唯利是圖的人,正是他這種人,成爲加害孔乙己的一個元兇。

(三)善良的小夥計

小說中那位不諳世事的酒店“小夥計”,看似無關大局,卻蘊意極豐。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通過他的觀察,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風貌;通過“小夥計”的見聞,看到孔乙己的遭遇,來深刻揭批科舉制度對於讀書人的戕害;他有同情心,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但又無能爲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作者設計“小夥計”這一角色,來深刻拷問中國社會的未來,在小夥計貌似平常的言行中冷峻的顯露:如果中國社會不產生劇烈的變革,國人的思想不產生深刻的盪滌,未來的中國人還將繼續麻木,繼續冷漠,繼續沉重!

(四)可惡可恨的丁舉人

小說中的丁舉人並沒有直接出場,而是通過別人的口說出來的,但卻是不可缺少的一個人物,對小說主題的表現具有深刻意義。孔乙己和丁舉人,在沒有中舉之前,他們都是窮讀書人,但一箇中了舉,一個終生不中,境遇便絕色不同,而且是中舉的丁舉人殘酷打折不中的孔乙己。這樣一個情節設計,作者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孔乙己僅僅拿了幾本書,就被了舉人私設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腳踢出門了事,連富人家一條狗也不如!這說明丁舉人這條橫行一方的惡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兇手。他之所以敢於胡作非爲,殘害黎民,確實是他沿着科舉制度爬上去成爲“丁舉人”的結果。

當然,分析丁舉人這一人物形象,不能離開作品的實際來架空分析。這一重要情節,作品裏既沒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繪,而是通過掌櫃和酒客的平常搭話中透露出來的。先來看原文描寫: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 “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裏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 “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⑺,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這個情節描寫,掌櫃隨口問,酒客信嘴答,一個漫不經心,一個毫不在意。對孔乙己遭受那麼大的冤屈和災難,在熟識的咸亨酒店裏竟然得不到人們應有的關切和同情;而對了舉人的兇殘行徑,卻也沒有誰站出來表示一點憤慨和不平。中國封建社會裏人們之間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觸目驚心、令人顫慄的地步!這是小說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特別照亮主題的地方。所以我們認爲,與其說了舉人殘害孔乙己是“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說作品最後通過他殘害孔乙己在社會上竟然間無反響這一點進一步顯豁主題,向讀者提出了一個提高人民羣衆思想覺悟“改變他們的精神”的迫切任務更恰切些。因此,丁舉人在小說雖是一個可惡可恨的人物,但卻是不可缺少的人物,有了他,小說的社會意義就更深刻了。

(五)麻木不仁的短衣幫

小說中的“短衣幫”是窮人,但不是作者可憐的對象,而是幫兇的角色,他們與掌櫃、丁舉人一起共同嘲笑孔乙己,他們自己本是受害者,但卻渾然不覺,反而成了害人者,可見其麻木不仁,這是小說要揭露的另一個主題。只有一個孔乙己麻木迂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千千萬萬的短衣幫的麻木。

小說寫短衣幫的麻木,主要是通過寫他們的笑聲來反映的。《孔乙己》中傳出的笑聲大體有兩種:一種是長衫人物和掌櫃們的笑聲,這笑聲在孔乙己被打成殘廢、蠕動在死亡線上時顯得特別起勁,這笑聲裏抖動着剝削階級的殘忍和冷酷,這笑聲裏震顫着“製造並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殘暴。”另一種就是短衣幫們的笑。孔乙己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站着喝酒”,說明他沒有擠進長衫主顧的行列,而和短衣幫相近。短衣幫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幾乎處在同一層次上,那麼,短衣幫笑孔乙己什麼呢?有些文章認爲,短衣幫對孔乙己的嘲笑,是勞動人民對孔孟之道蔑視的感情的流露。應該說這僅僅是笑聲所包含的一個內容。短衣幫的笑聲所深蘊的內涵遠非這一點。孔乙己這樣一個備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殘害的“苦人”,本應得到同樣不幸人們的同情,可是,“短衣幫”卻拿他逗趣、開心,給他取綽號,嘲笑他窮酸。特別是孔乙己的最後一次露面,情景更是悽慘,孔乙己被打斷了雙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經陷入絕境,可是店掌櫃還要逼債。面對這一人間慘象,窮苦人們仍是報之一“笑”。作者反覆描寫短衣幫的奚落,表達了更深的思想,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揭示短衣幫這樣的不幸人們的“病苦”,意在抨擊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長期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這樣的悲劇人物,而且還普遍地毒害着被壓迫人們,使他們陷於麻木、不覺悟的精神態度,甚至連起碼的同情心也已喪失。魯迅着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

其二,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魯迅曾說,他的小說題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表明魯迅對羣衆的落後不是抱着嘲笑態度,而是進行嚴肅的思考,探索“療救”的方法,使羣衆從封建思想桎梏下掙脫出來,去擔負起改造整個病態社會的責任。

三、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

(一)傳神的描寫

小說用了多種描寫手法,活現了孔乙己的形象,下面具體從人物描寫的角度分析其傳神之處。

一是外貌描寫。小說寫孔乙己的外貌主要有兩次,第一次是他剛出場時的外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一段寫他“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尚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說明他窮困潦倒,營養不良又不肯勞動的結果;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他窮困而偶然偷東西被人打傷的標誌,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誌。“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既表明他年齡較大而又精神萎頓頹唐。他那件長衫“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窮酸潦倒,懶得出奇的經濟狀況和性格特徵。

第二次描寫孔乙己的外貌,是在他最後一次出場的時候,是這樣描寫的:“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着一件破夾襖。”說明他衣食無着,窮途末路。“盤着兩腿,下面墊着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滿手是泥”說明他被打折了腿,喪失生活能力。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作者通過對孔乙己外貌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都揭示的十分深刻。

二是語言神態描寫。主要有六句話值得細細品味,第一句是:“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說明他以讀書人自居,賣弄學問,迂腐可笑的性格。第二句是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說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第三句是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於。”說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第四句是“孔乙己看着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說明孔乙己“惟有讀書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第五句是“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裏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說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至死不悟。第六句是“不要取笑!”“跌斷,跌,跌……”明明是丁舉人打斷的卻不敢說,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殘了他的肉體,他卻至死不悟,死要面子。通過這些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便躍然紙上。

三是動作描寫。主要有“便排出九文大錢”和“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兩句,前者既表現他桔據而窮酸的本相,又對酒店賣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規矩人。並對短衣幫的恥笑表現出若無其事,這一“排”的動作,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心理;後者則說明他已經窮困潦倒到極點,“摸”字表明瞭他悲慘的境地。

(二)細節的雕琢

小說有多個細節讓人非常深刻,如對他的臉色的多次刻畫,他的那件長衫,還欠十九個錢等。在這裏重點分析一下對孔乙己臉色的刻畫,看小說是如何抓住孔乙己臉色的變化來塑造這個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

小說中有四次寫到孔乙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出場的時候:孔乙己“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孔乙己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殘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願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臉色”。這“青白臉色”的描寫,再配合他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不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而且爲下文進一步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作了鋪墊。

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孔乙己偷了書的時候:“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臉色”,但當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時候,他就“漲紅了臉”,竭力爭辯,企圖維護自己“讀書人”的面子。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偶爾爲之。

第三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

小說最後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這“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後死裏逃生,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裏,作者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劇形象也就大體完成了。

孔乙己的“臉色”由“青白”而“紅”,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邏輯發展。作者通過對臉色變化的描寫,形象地刻畫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徵。

(三)精準的詞句

魯迅先生的小說用詞非常精準、意蘊豐厚、筆法老到,而且許多詞語達到傳神的地步。下面以“偷”“摸”“爬”“竊”四個動詞的運用來揭示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前因後果。

孔乙己有一個致命的性格弱點,那就是好喝懶做,他窮愁潦倒竟至於偶爾偷盜度日。文中對於孔乙己偷雞摸狗品性的揭示累計達9次之多,其中根據敘說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爲三種情況:一是酒店顧客、掌櫃對孔乙己的冷嘲熱諷,肆無忌憚地直宣其“偷”,“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看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窮極無聊的顧客把孔乙己的酸心隱痛當作酒後茶餘的閒談笑料,寥寥幾語,活畫出他們的粗俗放肆,寡廉鮮恥。他們直言不諱地戳穿孔乙己的傷疤,膽大妄爲地指控孔乙己的偷盜被打,衆目睽睽之下,竟沒有一點憐憫顧慮,真是潑辣得令人髮指。再看一店之主的掌櫃,他同樣是對孔乙己百般奚落,極盡挖苦譏諷之能事。“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裏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掌櫃接二連三,連珠炮似地責問孔乙己的“偷竊”一事,其冷酷狠毒、幸災樂禍的內心世界宛然可見。總之,無論是掌櫃,還是酒店顧客,他們對孔乙己的譏哄雖然或多或少揭示了事實的真相,但是說話的口吻,粗俗的態度無疑又暴露了他們喪盡天良的麻木和冷酷。

二是孔乙己迂腐麻木,以“竊”蒙“偷”,諱莫如深。“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酒店看客大言不慚地宣說孔乙己的“偷盜”醜聞,可是迫於生計而無可奈何的孔乙己卻賣弄文字,故作深奧,企圖以半懂不懂的文言詞句“竊書”來搪塞、抵賴。因爲在他看來,“竊”字生僻玄奧,非短衣邦之流所能理解,如此改頭換面自然可以掩人耳目,聊以自慰。其實,這改“偷”換“竊”的表演正暴露了他迂腐清高、麻木不仁的悲劇性格。我們不能不震驚:封建文化對他掃摧殘毒害簡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

三是作者平靜、冷峻的敘說孔乙己的“偷竊”品性,“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不直說其“偷”,出語委婉,暗含同情,表明孔乙己並非天性糟劣,實是被“逼上梁山”才偶爾做出這“偷盜”之事來的,即便是點出“偷竊”,也不象短衣幫、掌櫃之流那般刻薄露骨。“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爾做些偷盜的事,”直話曲說,冷靜客觀,滿蓄哀憤憐憫之情,實則體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上述分析表明,言爲心聲,“偷”字聲聲,情態種種,正是這些風情各異的“偷”字活畫出了當時社會的人情世態。尤值一提的是,正因爲孔乙己卑劣人格的惡性發展,才導致了他後來命運的非人異化。終末的結局是:“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他被打斷了腿,蛻變成四足爬行的“動物”,照理說,四肢着地應是“爬”字,可是作者偏偏着一“走”字,而且一再強調孔乙己是這樣“走”的。可見,其間蘊蓄着作者多麼深廣的憂憤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爲“爬”,孔乙己畢竟也是人啊,可現實又不能不令人瞠目結舌:他確確實實淪爲了四足爬行的“動物”,似“走”實“爬”,這種矛盾而複雜的心態從兩個“走”字中充分流露出來。更爲撼人心魄的是,孔乙己嗜酒成癖,至死不改,即便是到了窮途末路,仍要“摸”錢喝酒。這是孔乙己悲劇的必然結果,更是作品振聾發聵的力量之所在。可見,“摸”字力透紙背,寫盡人生苦況。

由此可見,“偷”、“摸”、“爬”、“竊”四字既精當微妙地寫出了人物特定條件下的神情心態,又渾然有機地勾連一體,巧妙地提示了孔乙己命運每況愈下直至悄然離去的因果關係。這篇小說遣詞煉字的精湛藝術確實令人拍案叫絕。

《孔乙己》作爲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名篇,歷數十年而不衰。其精巧的結構佈局,豐富的人物形象,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魯迅先生高超的文學表現手法,在此文中都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爲近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