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李淵退位後的生活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導語:李淵爲大唐打下根基,卻被兒子李世民逼宮退位,那他退位後過的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李淵退位後的生活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爾後,一邊派部下收捕殺盡兄弟的家眷子女以及手下,一邊派尉遲敬德控制宮中宿衛,迅速控制局面。

這是一場血腥的政治鬥爭,在這場內鬥中,太子與秦王,誰下手狠誰就可能贏得先機。玄武門事變大概經過兩個階段:首先是引蛇出洞,通過皇帝的手,引出太子和齊王;然後玄武門設伏,殺掉太子和齊王。

但玄武門事變,是否到此一切都結束了呢?李世民還有進一步的計劃嗎?

驚變

事情自然沒有那麼簡單,通往皇帝寶座的路上還有一個人,開國君主李淵。

據《資治通鑑》《兩唐書》的《尉遲敬德傳》均有記載:玄武門戰鬥基本結束以後,李世民沒有親自去拜見高祖李淵,而是派出尉遲敬德見他的父皇。《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載的: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爲?”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事到如今,李淵還能說些什麼呢,便趁着這個臺階說道:“好,這也是我一貫的心願啊!”緊接着,老李含淚發佈了兩道敕書,由宇文士及出東上閣門宣敕,昭告天下,首惡已誅,與衆人無關,安定衆心;同時,派黃門侍郎裴矩前往東宮,曉諭將士,一律罷歸。東宮留守人馬接到李淵的敕書,頓時作鳥獸散。

李淵的使者在玄武門找到了李世民,說陛下要召見他。李世民看着玄武門內外滿地的死屍,長長地呼了一口氣,緊緊地閉住了眼睛。往事好似電影膠片一般,一幕幕、一樁樁地從他的眼前掠過。結束了,結束了,這一刻,他終於創造了歷史。良久,李世民睜開了雙眼,堅毅再一次爬上了他的面龐。他闊步而去,雙足在白色的石板上留下了一連串血色的腳印,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

自打李世民進入視線範圍,李淵的眼睛就一刻也沒有從他的身上離開過。李淵在極度的痛苦之中反倒產生了一絲的好奇。他想親眼看一看,手上沾滿了兄弟鮮血的李世民會有着怎樣的表情。

李世民的表情十分奇怪,十分複雜,以至於讓閱人無數的李淵都摸不着頭腦。說開心吧,又帶着些許悲傷;說悲傷吧,又帶着一絲兒喜悅。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且喜且憂吧!

李淵明白了,李世民其實也有屬於他的痛楚。一瞬間,自責和懊悔充滿了李淵的心胸。如果自己當初果斷採取措施,就不會有現在兄弟鬩牆的人間慘劇了。嫡生的四個兒子當中,李元霸早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於今日授首,只剩下一個李世民了。雖然李淵萬分痛恨李世民,但是他也知道,能夠挑起帝國未來重擔的也就只有這個可恨的世民了。

那一刻,李淵整個人都沉浸在無邊無際的無奈當中,曾經,理想是那麼的豐滿,而現在,現實卻是如此的骨感。造化弄人啊!

李世民終於緩緩走到了他的面前。他望着他,他也望着他。

李世民再也抑制不住複雜的心情,猛地投入到李淵的懷中,放聲大哭。是啊,如果不是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他怎麼會屠戮自己的兄弟呢?他這一哭,李淵的眼淚也噴涌而出。

父子二人都哭了,只是哭的內容卻大不相同。李世民哭的是,自己一生將聲譽看得比性命都重要,想不到如今卻爲了皇位而殺害自己的兄弟,真不知未來的歷史會如何書寫自己,後世的人們又會如何評價自己。李淵哭的是,自己非但不能殺了李世民爲建成和元吉報仇,反而還要親手將這個兇手扶上皇帝寶座。

過了許久,李世民先止住了哭聲。感情已經宣泄完了,理智又重新佔領了大腦,事到如今,想要回頭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李淵也停止了哭泣,他從李世民的眼神當中看到了剛纔不曾有過的果敢與決絕。李世民的眼角依然掛着淚珠,他用沙啞但無比堅定的聲音對父親說:“父皇,當今叛黨未除,時局尚不明朗,請父皇降旨授兒臣以臨時處斷之權。”

李淵已經料到會有這一步了,他斂容說道:“傳旨,朕偶感風寒,身體不適,國家一切事宜,暫由秦王代朕處理。”

“兒臣謝父皇隆恩。兒臣尚有要事處理,暫且告退”。

傷逝

父親揮手示意,而後便轉過身不再看兒子了。兒子用無比複雜的.眼神深深地望了一眼父親的背影,便大踏步地離去了。

老父親清楚,秦王這是趕着繼續斬草除根趕盡殺絕呢。此刻,他只覺眼前一陣發黑,天旋地轉。

這樣傷心了不久,沒有軍權的李淵先是立李秦王爲太子,接着又“內禪”了。

做太上皇以後,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身邊的皇上的耳目不斷,風聲那麼緊。

直到貞觀三年(629)四月,他被迫才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安居。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太宗舉行的一些酒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這裏。太宗經常到九成宮避暑,每每勸上皇偕行,李淵每每都是婉言謝絕。

一枝迎春,送走寒冬萬里雲。於是李淵一直老老實實安安分分地做他的太平太上皇,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李世民自然不會虧待他,畢竟他是他的父親,只要他不復闢。可是,雖然如此,李淵仍爲了自己能夠安穩終生,儘量少的結交大臣,免得兒子猜忌自己。

看開了,畢竟,這江山,還是自己李家的。

貞觀八年(634)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營建大明宮,作爲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於第二年五月李淵因病死於大安宮內的垂拱殿,大明宮沒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宮才漸成規模。唐朝後期,這裏取代太極宮成爲唐朝新的政治中樞所在。

應該說,李淵做太上皇,儘管有不得已的因素,不是主動的行動,但是他能夠在面臨突發事變時認清形勢,能夠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避免了在中央中樞政治當中引起更大的政治危機,即使他的後繼者沒有創造出一個貞觀之治那樣的輝煌盛世,也足以給他一個應有的客觀評價。

李淵是在貞觀九年(635)五月70歲的時候駕崩的。從他退位到死,他又度過了9年的太上皇生涯。李淵死後,羣臣爲他上諡號“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貞觀九年十月,安葬於獻陵,其妻竇氏也加號太穆皇后祔葬。

唐高祖獻陵

鑑於李淵臨終前要求後事“務從儉約”,太宗表示要按照漢高祖劉邦長陵的制度爲他營建陵園。由於事起倉促,工期緊張,在房玄齡的建議下,改爲按照漢光武帝原陵的制度,也就是把九丈的封土改爲六丈。獻陵堆土而成,與後來關中的唐帝陵因山而建在形制上明顯不同。不過,獻陵陵園中那樸實的華表,巨大的石犀、石虎等至今仍在。

據說李世民在位時,經常做些怪夢,大抵是其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及其子侄們滿身血污地朝他撲來。他依稀記得有一位老人也緩緩走到他的牀端,但見父親:

身着一襲暗明黃色的九爪龍袍,哀傷的臉龐上有着哀傷的皺紋,臉上總是有着經久的滄桑和淡淡的哀愁,粗大的眉毛下,淚水模糊,而寬厚的身子也顯得是那麼地單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