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百家姓

印姓的起源

本文已影響 2.6W人 

印氏是我國罕見姓氏,主要起源於姬姓。春秋時鄭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孫印段以字爲氏。姬姓印氏的歷史大約有2600年。下面小編爲您帶來印姓的起源!

印姓的起源

分佈地區

1、郡望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爲三輔之一。三國魏改爲馮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縣。

2、堂號禦侮堂:宋朝印應飛,官戶部侍郎,淮東總鄰,知鎮江府。元兵圍鄂,應飛率師往救,圍遂得解。能抵禦外侮,故名“禦侮堂”。

歷史來源

印(Yìn)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祖字爲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鄭,建立鄭國,爲伯爵。至鄭穆公有兒子姬睔(Gǔn音滾),字子印,其子孫在鄭國爲卿大夫,以祖字爲姓,爲印氏。鄭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孫,其後人世代沿襲爲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

得姓始祖

印段。從文獻上追宗索源,可知頭一個以印爲姓的人,是2600年以前的鄭國大夫印段。這位我國印氏家族的始祖,也是名登《左氏春秋》的古代賢人。鄭國當代的位置,是在現在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可見,當他們於戰國時被新崛起的韓國所滅之後,屬於鄭國公族的印氏,卻在陝西的馮翊一帶繁衍滋長。然後以馮翊爲中心,陸續向全國各地播遷,形成今日印氏人家到處可見。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省大荔縣)。故印氏後人奉印段爲印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印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印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時,有個鄭國。鄭國有位國君叫鄭穆公,鄭穆公的兒子叫子印,子印的後代就以印字爲姓,世代相傳。如在鄭國做官的印段,就是子印的孫子。印姓的先祖,可以追朔到周朝的王族。原來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他這一氏族中的一位貴族,分封到鄭,建立了鄭國,並又封爲公爵。而周朝君王的先祖,又可追朔到遠古的黃帝,所以印姓也是黃帝子孫龍的傳人。周族的后稷(姬棄)也是印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經營農業而著稱,其祖先棄,任堯的農官,因善種五穀號稱后稷。後來棄與夏禹、商契一起成爲舜的屬官,並協助大禹治水。周文王(姬昌)也是印姓的先祖。傳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武王(姬發)也是印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紂,開創了數百年周朝的基業和歷史。周成王(姬誦)也是印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時期是周王朝的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周康王(姬釗)也是印姓的先祖。印段的大名,在《左傳》中曾數次出現。鄭位於今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戰國時被韓所滅。出自鄭國公族的印姓,則在今陝西的馮翊一帶繼續繁衍生息,並向各地播遷。就全國而言,印是一個小姓,在上海,印姓人口也爲數有限,據1994年底統計,有1.19萬人,排列在第128位。印姓在上海的歷史上卻有一定知名度。明末以前,留芳於上海史冊的印氏子孫,原籍河北安平。明末清初,爲避戰亂,他們先遷湖北公安,不久就遷居當時屬於嘉定的浦東高橋,從高橋散居嘉定婁塘,寶山吳淤等地,後來又分遷到市區。“蒐羅錄入四庫書,海內詞人反覆誦”。這支印氏子孫中首先揚名於世的是清代印光任(餘略)。

【印姓宗祠通用對聯

〖印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馮翊;源自鄭國。——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印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保家賢士;明察良才。——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印段,字子石,子印的子孫。鄭伯宴請晉國趙孟,印段爲他賦《蟋蟀》,趙孟很高興,稱他爲“保家之士”。下聯典指宋代通州人印應雷,官溫州知州,明察秋毫,目光如電,手下人對他不敢仰視。

馮翊世澤;鄭姬家聲。——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印姓的郡望爲馮翊郡。下聯典指印氏源於姬姓,鄭穆公子姬睔,字子印,其孫印段以祖字爲氏。

〖印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下車設宴巧捕賊;子石賦詩善保家。——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溫州知州印應雷,通州人。用計設宴,巧除溫州亂卒,人鹹歎服。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印段,字子石,賦蟋蟀,時人稱善,謂爲“保家之士”。

胸無成驢名畫手;將有雄師好總兵。——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畫家印廷寶,字華甫,上海人。善畫山水人物,繪蜀道尤工。蜀道多策蹇,故益善畫驢,雖數十頭無相同者,嘗謂“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餘畫驢亦然。”下聯典指宋代淮東總領印應飛,知鎮江府時,元兵圍鄂,他率師住救,圍得以解。

〖印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端章甫於賓階,敬孚百辟;賦籜龍於祖席,理辨六卿。——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印段,善於接待外賓,得到諸侯的敬重。“章甫”,指古代的一種帽子;“百辟”,謂諸侯。下聯典指宋代人印應飛,字德遠,歷官永嘉尉、戶部侍郎、淮東總領、鎮江知府。曾作《籜(Tuó音拓)龍賦》。

姓氏源流

源出一:出自姬姓,以祖字爲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王子友于鄭,建立鄭國,爲伯爵。至鄭穆公有兒子舒,字子印,其子孫在鄭國爲卿大夫,以祖字爲姓,爲印氏。鄭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孫,其後人世代沿襲爲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

源流二: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印曹,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漢朝時期,御史臺(御史府)行政長官侍御史之下設置有五位曹官, 分別是令曹、印曹、供曹、尉馬曹、乘曹,各有司職。其中的“印曹”,專職掌管刻制印鑑之類符印的工作。

在印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印曹氏,後分衍爲印氏、曹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官吏印房章京,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印房章京, 是清朝時期設置於邊疆地區軍政長官屬轄下的官吏,如烏里雅蘇臺將軍府、伊犁將軍府、吉林將軍府、黑龍江將軍府等的印房章京,專職掌管將軍府內的文書事務。

在印房章京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文化上省文簡改爲漢字姓印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源於蒙古族,出自北洋時期蒙古官吏印務,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在清末民國初期,中國北洋政府在蒙古各旗皆設置有印務梅倫、印務札藍之官職,每旗各有一名,印務札藍爲印務梅倫的副手。

蒙古族印務之官職,一般在蒙古臺吉或閒散王公中選充,印務梅倫亦稱印務參領,主要負責輔佐札薩克(執政官,縣長)、協理臺吉(輔執政官,副縣長)操持旗務,相當於如今的縣辦公室主任,印務札藍則相當於縣辦公室副主任或祕書。在印務梅倫、印務札藍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其官職稱之漢字爲姓氏者,稱印氏,世代相傳至今。

印姓分佈

印姓廣泛分佈在湖南、江蘇、陝西、遼寧、臺灣等省,如湖南沅陵縣、桃源縣;江蘇如皋、江蘇丹陽.......印姓族譜已經清理完成。

沅陵縣大洞溪約有印姓人口5萬人,桃源縣約有6萬人。

沅陵縣涼水井印家壩有印姓村落約400戶近二千人.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三汊港鎮印家村。

印姓名人有:

演員印小天、印質明、作曲家印青、教授印春華、原創歌手印子月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